亚马逊河作为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流到海洋里的流量占到了全球河流入海总量的20%,平均流速高达21.9万立方米,大约是长江的7倍。
如果长江有亚马逊河的流量,进行南水北调的时候理论上至少也能够引7倍的长江水到北方。
网上查到的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的规模规划的总水量是448亿立方米,如果乘×7倍的话,就是3136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2.2万个西湖的水容量。
网上有一种说法,华北平原每年需要补水400亿-900亿吨,也就是400亿立方米到900亿立方米才能够保证华北地区的用水收支平衡。
(华北平原)
可见,如果长江有亚马逊河的水量,对于补充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中国在历史上很难会实现大一统。
首先,长江天险会更加险峻。
长江虽然流量只是亚马逊河的1/7,但是在古代已经成了一个很难逾越的天堑。
在战国时期,秦国灭楚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把巴蜀地区拿下,然后才能够顺江而下去攻击楚国的西部边界,通过蚕食在这里建立出一个庞大的根据地,然后才能最终执行灭楚的政策。
如果从其他方向进攻楚国,就必须要越过长江,对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很难突破楚军在长江南岸的防线。
即使到了南北朝时期,有长江作为天险,南方的小朝廷也很难被攻略。
所以,当隋朝南下灭陈的时候,陈后主才自认为隋朝军队必定白忙一场。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唐宋时期,才真正的大规模开发长江以南一带,通过上千年努力才将这里变成“鱼米之乡”。
(江南水乡)
如果长江的水量和亚马逊河相当,这意味着长江中下游的宽度能达到10公里左右。
也就是说,站在长江的这一头往另外一头看,根本就看不到江对岸。
到了出海口附近,江面的宽度甚至能达到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跟在大海中航行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将会影响到中国对南方开拓的进程,也许等到明清时期才有条件大规模开发江南一带。
但问题是,到了明清时期,江南一带肯定已经发展出了独立文明和完全不同于北方的民族,想要征服南方,也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其次,当地的环境会出现巨变。
虽然长江流域在先秦时期也是雨林密布,但是相对来说当地的环境要比亚马逊雨林情况要好得多。
(亚马逊雨林)
所以,楚国在建立之后,能够依靠简单的青铜工具和木质农具就能够开垦土地,挖掘运河,疏通河道,排除沼泽的积水,从而发展成为当时华夏文明圈中水利工程能力最强的国家,也让楚国有条件去向更深的雨林深处征服,从而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
但是,如果水量增加7倍,那么这意味着当地的降雨量也相当于历史上的7倍,当地的环境将会完全没有条件开发出广阔的农田。
而且,会因为降水量多,水土流失严重,一片土地开发出来没几年,就会因为雨水冲刷的原因变得极为贫瘠,也不利于当地发展出强大的农业。
这些贫瘠的土地一旦被放弃,几年之后又会变得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的一部分。
所以,辛苦开开开发几千年也不见得能把当地开发成“鱼米之乡”,反而会一直保持原始森林的状态。
这就不仅是宽阔的江面阻挡南北交流和南北的统一战争,永远无法清除的面积广阔的热带雨林也会成为南北交通和统一的障碍。
不要说古代,就算是现代社会,巴西政府也没能够找出开发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办法,据说现代在亚马逊雨林深处仍然生活着很多不为外界所知的原始部落。
可见,长江水量不是越多越好。
其实,长江以今天的水量对于中国的发展才是较为合适的。
(长江)
既能够保证向北方送水,也能够哺育两岸的几亿人口。在古代,它既是沟通南北的障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航道,保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