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中国牢固的金融马其诺防线立下汗马功劳。
金融危机彻底改变全球的金融版图,原来在金融市场主导话语权甚至呼风唤雨的银行连连后退,中国一些银行却在金融危机中崛起,与金融危机擦肩而过。
在2009年初出炉的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中,中国有四家银行跻身前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名列前三甲。英国《金融时报》在2010年发布的全球市值最大五百强企业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四。
金融风暴重挫了全球的银行金融体系,而中国的银行业却因其稳健的表现一枝独秀。银监会刘明康给了我们翔实而准确的数字:
一是不良贷款保持“双降”。2008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681.8亿元,比年初下降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剔除农行剥离和地震因素,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26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
二是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加强。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53%,同比上升12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9.8%,同比上升76.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98.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69.6%,同比上升55.1个百分点。
三是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下降。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309件,百万元以上案件89件,降幅均为29%。
四是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规模计提拨备的情况下,资本回报率仍高达17.1%,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提高 0.4和2.0个百分点,预计将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较上年增长30.6%。中国银行业 2008年的表现有望在利润总额、利润增长额和资本回报等方面在全球名列前茅。
2010年6月1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银监会2009年报》现实,中国金融业在2009年延续了2008年的强劲势头: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截至去年末,银行业流动性比例为46.4%。
1997年索罗斯供给亚洲时,中国成功逃过一劫。2008年金融海啸弥漫时,中国金融又安然无恙,这都得益于中国坚固的金融防线。
亚洲金融风暴发生时。大部分亚洲国家在经济危机中难以自保,位于金融风暴中心地带的中国,成为危机孤岛。但是,索罗斯并没有攻破人民币的铜墙铁壁。其一,中国没有开放资本项下货币自由兑换,能够顶住重重压力,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其二,与其他国家对资本的放任自流相比,中国对资本账户有着严格的管制,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机构风声鹤唳,中国银行业小心避开金融陷阱,抵御外界金融危机的侵扰,也源于中国坚固的金融防线。
一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对立。中国的金融体系虽然逐步开放,但未与世界完全接轨,即华尔街的投资者来中国兜售金融债权时,并不是顺风顺水,这使得中国参与分享金融债券化成果时慢了半拍甚至一拍。而恰恰就是这种不完全的金融体系,使得中国金融成功躲过灭顶之灾。
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无作为式的监管相比,中国银监会的监管力度要大得多。中国一直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的分离。2007年,次贷危机刚有端倪,银监会就要求金融机构防范银证业务带来的风险,而对那些违规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单位和个人更是严惩不贷。
房地产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为避免中国重蹈美国覆辙,国内出现过多房产泡沫。2007年9月和12月,银监会两次与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加强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监管,避免房价过高,有利于房价理性回归,也使中国金融机构脱离风险。
正是由于中国相对健康的金融业生态,提高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免疫力,中国银行得以在全球金融机构伤痕累累时逆势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