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郭勇睿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漯河市在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省第5名,其中企业满意度调查得分居全省第2名。截至9月底,漯河市市场主体总量达40万户,万人市场主体密度达到1702户、近几年一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5个、总投资1147亿元,其中国内外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71个……在国庆节前举行的“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漯河专场的现场,一揽子经济数据彰显出漯河招商引资的态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中前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漯河市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职能作用,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着力点,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持续推动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持续健康向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躬身入局,扛牢政治重任
“今年公司生产情况咋样?纾困解难政策是否直达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有啥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疫情冲击影响,漯河市纪委监委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情况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主动躬身入局,靠前监督作为,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压紧压实部门责任、认真履行监督责任,在走访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督促首席服务官提升搜集问题、解决问题和帮助企业、服务企业能力,把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作为重要内容,引导企业融入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目前已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工作开展明察暗访72次、发现并督促解决问题28个、完善体制机制14项。
直面痛点,敢于责任担当
“亲清”政商关系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核心,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为此,漯河市纪委监委与当地主流媒体联办《铁面问责·直面整改》《一问到底》等栏目,倒逼责任落实和问题整改,让“拖后腿”的单位红红脸、出出汗,让口碑好的单位亮亮相、出出彩。在重点商会、行业协会选定20名营商环境廉情观测员,擦亮市场主体的“眼睛”,“自下而上”发现问题,推动问题快速解决。与此同时,紧盯“周交办月讲评”、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周例会等会议议定的重点事项,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码上监督·马上办”线上监督平台,开展“全天候”监督,做深做透优化营商环境的“后半篇文章”。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查处“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问题29个、处理22人,通报曝光3起典型案例,有效整治了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倒逼职能部门狠抓落实,催生出“马上办”的良好风气。
纾困解难,服务保障发展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走进中粮面业(漯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漯河中粮”),车间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车间外送粮车有序进出、运面车整装待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周永亮满脸笑容,兴奋地介绍说,今年以来,尽管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但漯河中粮的订单不降反升,业绩逆势上扬,产销两旺,5月份销售面粉达3.2万吨面粉,创历史新高。“公司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得益于漯河市优良的营商环境,特别是驻企首席服务官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急难愁盼问题。”
为持续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漯河市纪委监委立规明纪、履责监督,在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围绕惠企利企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监督,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加大企业纾困解难政策支持力度。今年以来,漯河市纪委监委先后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进行会商研判6次,收集基础材料90余条,梳理形成监督要点清单12条,督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信用承诺代替投标保证金、信用抵消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替代保证金三项重大创新举措,据测算,仅履约电子保函和质量电子保函的使用,每年可为参与城市建设的企业释放流动资金约17.62亿元,极大地减轻了企业流动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