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向公募基金开刀,公募基金的两宗罪,害了散户和基民
徐翔出事,私募不好了,也许是为了公平起见,证监会的刀口现在又对准了公募基金。在水落石出之前,有哪些公募基金在救市中做了什么乱,谁也说不好。不过,即便不拿救市说事,公募基金也一向不清白。想想也是,拿别人的钱炒股,亏了自己不疼,做鬼的机会又那么多,想不任性也难。
一宗罪:小散作风,我不套牢谁套牢
A股的每一轮牛市中,大顶永远是公募买出来的(随之而来的是大面积套牢),牛市告终,底部也永远是公募砸出来的。在追涨杀跌的作风上,公募基金比小散还小散。
公募基金在今年股灾前后的表现
灾前买入:
据中信证券(行情600030,买入)统计,今年4、5、6三个月,公募基金的中小创仓位连创历史新高,其中九成基金重仓持有中小板股票,八成基金重仓持有创业板股票。
灾中套牢:
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6月15~26日9个交易日跌幅在40%以上的基金有25只、跌幅超30%的有72只、20%以上的有747只。有统计的752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达到了17.72%,调整幅度略低于大盘。
和散户相比,公募基金的经理们手握重金,优势不言自明,而和私募经理相比,这些人能够为了业绩排名如此任性,还是因为投资者分散而弱势,这些投资者和真正的小散实在是同命相怜。
对公募基金的经理们来说,套牢的代价很小,大不了拍屁股走人。他们关心的是基金净值能否快速提高,而不是最终能否让投资者盈利,换句话说,股票只需要尽量炒高,至于最终能不能高价出货并不重要。落袋为安虽好,但口袋毕竟不是自己的口袋。
二宗罪:吃基民的饭,偷基民的蛋
如果管理费不能满足公募经理们的胃口,大胆的公募经理们会去开老鼠仓——把手伸进基民的口袋。
(2014年判决的部分老鼠仓案件)
管理公募基金,做鬼的手法很多,可以几家基金联合操纵几只股票,可以配合私募为“进阶”谋出路……总而言之,目的是尽可能用手里的筹码套现。
一些公募基金的经理们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往往视公募为跳板,私募基金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归宿。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催生了基金经理的离职大潮,股灾之后他们躁动的内心才略为收拢。
2015
年是公募基金经理们的离职年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月10日,今年以来78家基金公司离职基金经理人数达到282位,而2013年、2014年全年分别只有167位和123位基金经理离职,今年创出了基金业年离职人数的历史新高,平均1个月有25位基金经理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