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晚年生活更踏实的保障 陕西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观察
半月谈记者 陈晨/欣芷如/李亚楠
“叮咚”,6月11日下午,伴随一声短信提示音,67岁的陕西咸阳退休职工陈竹收到调整后的养老金账单:“涨了144元,到账非常快。”此时,距离陕西省印发《关于2021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刚过去10天。
养老金事关老百姓晚年生活。陕西在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不断完善“省负总责、统收统支、经办垂管”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加快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织密社会保障网眼。同时,探索集体经济补助城乡居保,夯实城乡居保筹资“第三支点”,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
陕西商洛市几位老人在唱静板书 刘潇 摄
8小时算完216万人养老账,“不漏、不拖、不欠”
6月9日,半月谈记者在陕西省社保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驾驶舱”系统看到,大屏幕上的数据显示,只用8个小时,全省216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数据就全部计算完毕。“从10日开始,调整后的养老金会陆续发到退休人员手中。”陕西省社保局局长徐立说。
调得快、落得实,得益于陕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起得早、走得稳”。
近年来,陕西探索建立“省政府负总责、基金统收统支、经办机构垂直管理”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形成全省“养老保险政策统一、基金收支管理统一、基金预算管理统一、责任分担机制统一、信息系统统一、经办管理服务统一和激励约束机制统一”的“七统一”模式。
陕西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刘会民、养老保险处处长张海燕等认为,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责任明确、数据清晰,使政策执行上下贯通、令行禁止,让陕西连续多年实现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不漏一人、不拖一天、不欠一分”。
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则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效能。在西安市新城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并不多。中心主任陈金水说:“过去这里每天挤得水泄不通,现在绝大多数业务都能在网上和手机上办理,群众不跑腿、数据网上走。”
陕西省社保局综合业务处处长杜启光介绍,截至今年5月,陕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网上服务平台”应用率达95%以上,陕西养老保险App实现企业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三类人群全覆盖,注册人数达1367万。陕西还全面接入国家统一的信息平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实现全程网办,2020年全省共办理8.18万人。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市民下载安装App
试点集体经济补助,城乡居民养老有了“第三支点”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下称“城乡居保”)是覆盖人数众多的险种,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是该基金的筹资基本模式,但受制于集体经济发育不足甚至缺失,一些地方的集体补助仍未起步。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振兴,为集体补助城乡居保创造了条件。今年以来,陕西省在宝鸡市渭滨区、陇县两地试点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城乡居保,居保筹资的“第三支点”作用开始发挥。
在经营建材市场的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党家村,村集体今年拿出42万元,按照每名村民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石鼓镇相家村村集体为每名村民补助400元,充实其个人账户资金。
渭滨区常务副区长黄同治说,今年这两个村人均缴费894元,较去年提高10.4%。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集体补助的撬动作用,农民“多缴多得”的观念进一步树立,两村今年选择最高档次3000元缴费标准的居民,从去年的1人上升到23人。
发展烤烟产业的陇县,烟草部门今年起对正常缴纳城乡居保保费的烟农每人每年补助500元,计入个人账户。“从试点情况看,烟农的积极性很高。”陇县人社局局长王晔说,陇县计划将该政策推广到从事香菇种植、奶山羊养殖等其他特色产业的农户。
“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城乡居保,有利于增加个人账户积累。”陕西省人社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处长孙越霞说,经过测算,参与试点的城乡居民到60岁时,其养老金每月平均可多领取103元。
着眼“三个转变”,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陕西省人社厅厅长张光进认为,提升社保质量,具体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覆盖广度向覆盖深度转变,从省内统筹向全国统筹转变,从以劳动合同为依托向新型劳动关系转变。同时,要做到“三个健全”:进一步健全全民参保、长期参保的意识,进一步健全年金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保基金联防联控机制。
让百姓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善养”,陕西将加大针对性政策宣传,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做好信息共享,确保基金安全。比如,进一步增强人社、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间的有效协作,开展实时数据比对;人社、政法、发改、人行等部门建立社保基金安全防控机制,定期研判基金安全形势,实施“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欺诈冒领等违法行为。
此外,充分依托脱贫攻坚中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做好养老保险集体补助,逐步提高城乡居保待遇水平。未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陕西将动员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慈善机构等通过多种方式补助城乡居保。
(刊于《半月谈》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