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正当时 黔南工业看今朝——黔南州工业企业发展历程回眸与展望

70年沧桑巨变,63载成就辉煌。

瓮安康朴中国(金正大)公司 本报记者 李庆红 摄

1956年以来,黔南工业先后走过了艰苦创业打基础、改革调整活机制、科学发展促转型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渐强、从粗放经营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跨越,凝聚了历届党委政府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凝聚了众多工业战线管理技术人员生产职工的拼搏奉献。特别是近年来,黔南积极践行“工业强州”战略,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结合实际谋篇布局,抓规划抓园区抓服务抓投资抓改革抓转型,黔南工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历史前沿 黔南工业起步步履铿锵

建州初期,黔南工业多为手工作坊的部分酒厂、纸厂,当时规模相对较大的有贵定卷烟厂。二十世纪60~70年代,黔南工业逐步发展,在各县相继建成投产一批钢铁、水泥、农机、化肥等企业。特别是1965年开始,东方机床厂及083基地的国营群英无线电器材厂、西南雷达技术研究所(即38所)、国营风光电工厂、国营南华仪器厂、国营长红机器厂、国营长洲无线电厂、国营新云器材厂、国营永光电工厂、国营红星机械厂、国营红旗机械厂、国营久达机械厂等一批三线企业的建设,带动了黔南电子、机械工业的发展。加上都匀毛麻纺织厂等轻纺企业的建成,使都匀成为当时的电子城、轻纺城。197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约为1.1亿元,1980年达到3亿元。

雪花啤酒繁忙的生产线

上世纪80、90年代黔南工业发展逐渐加快,但总量小、特色不突出。特别是原有部分083工厂搬离都匀,黔南工业在省内的优势逐渐消弱。到199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为14.7亿元。

1990年瓮福矿肥基地开工建设并于2000年建成投产;1993年黔南州五钠厂试产三聚磷酸钠成功;1996年黔南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磷(煤)化工作为黔南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黔南工业围绕磷矿石等优势资源做文章,形成了磷化工特色优势产业,之后二十余年中,瓮福集团、川恒化工、金正大诺泰尔、芭田、龙马黄磷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中领军企业瓮福集团成为黔南自治州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瓮福从一个单纯的磷矿肥加工基地,发展成为集磷矿采选、磷复肥、磷硫煤化工、氟碘化工生产、科研、贸易及行业技术服务与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国有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实现了创新型发展、跨越式发展。

黔南州在“八五”时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拥有煤炭、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医药、食品、冶金、印刷、造纸、皮革等20多个行业。到 200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为44.9亿元。

2003年黔南第一台硅锰合金矿热炉建成投产。2007年,黔南第一条年产100万吨水泥的新式立窑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2009年,黔南工业园区数增至8个,实现规模产值56.4亿元, 占全州规模工业产值的16%。201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为330.4亿元。

脱胎换骨 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

在2010年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黔南州积极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把“工业强州”作为全州三大主战略之一,强化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根据自身实际谋篇布局,抓规划抓园区抓服务抓投资抓改革抓转型,打造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现代工业体系,“十二五”期间黔南州各项工业经济指标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位于独山县的贵州省标准电机有限公司微型马达生产改扩建项目 本报记者 冯小东 摄

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6.04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1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36.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4倍;工业总量在全省排第五位,全省占比9.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连续五年排在前三位,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位。磷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民族医药、特色轻工等主导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贵州快递物流园占地2200多亩,圆通速递在龙里度过第二个“双十一”,工作人员在分拣快递包裹。

2016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以“抓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大力推进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和云上贵州大数据发展,黔南州坚持“五个不能为”的发展底线,发挥黔南州优势资源的引领作用,推进节能减排、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融入磷、煤、硅、铝等资源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和创新发展新医药大健康及大数据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传统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重点招引和培育一批民族医药骨干企业、大数据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等,不断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全州上下坚持工业发展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强化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打造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磷及磷化工、能源、建材、冶金、装备制造、医药、特色(农副)产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八大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在工业内占比不断提高,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持续推进磷石膏以渣定产,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具有黔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推动园区改革创新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强化产业聚焦,注重园区高质量发展,营造活力园区。坚持推进结构调整,以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通过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推进“双服务”工作,加快实施“企业特派员”制度提高服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

2018年,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16.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工业经济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2%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2户,比上年同期增加94户,居全省第二。

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10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5个以上。到2025年,实现黔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15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绿色发展 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

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黔南州的工作重点。我们注重建立健全淘汰落后推进机制,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经济杠杆、消费市场、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有效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十二五”期间全州共淘汰落后产能263.07万吨,主要涉及炼铁、铁合金、水泥、造纸、黄磷、磨料等行业。自2015年以来,根据新型工业化创建要求,为提升磷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启动了福泉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及城区工业企业关闭(搬迁)工作,实施“腾笼换鸟“工程,为医药化工和精细磷化工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和土地空间。

自2016年以来,全州积极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和“百千万”工程,全州共有375户企业、411个项目启动了“千企改造”工程,并制定了转型升级方案,规上企业累计启动改造293户,占全州规上企业的36.67%,带动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76亿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瓮福集团、川恒化工、金正大、芭田、卡布国际等17户企业列入2017年全省“千企改造”工程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占全省龙头企业数的8.85%。全州新引进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671个,投资总额1133.52亿元。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节能监察工作力度,促进企业开展节能技改并加强能源管理,黔南工业对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的目标。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全州2016年工业固废产生量资源综合利用率为61.85%, 2017年利用率为63.62%。随着2018年在磷化工行业实施磷石膏“以用定产”的措施,工业固废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将得到快速提升。

自2016年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以来,共有719户(规上企业639户)企业启动实施了“千企改造”工程,规上企业改造覆盖面达88%,涉及项目749个,已建成项目479个,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黔南州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朝着“信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升级改造,通过州、县两级联动,“千企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工业行业利润率企稳、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绿色化发展明显、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加快了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

随着“千企改造”工程向纵深发展,黔南州将进一步加大对“千企改造”工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改造质量和水平,加强“千企改造”项目要素保障,在土地、环境、规划等方面实施绿色通道,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擎带动 工业园区发展方兴未艾

我州园区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都匀经济开发区成立,1995年经贵州省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

2002年,龙里谷脚、惠水长田、独山麻尾成立工业园区,最早成为我州区域工业经济增长极,引领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以后的几年,州委、州政府着力加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生产要素,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项目聚集区,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辐射带动了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到2009年我州园区数量增至8个,实现规模产值56.4亿元, 占全州规模工业产值的16%。

2010年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战略,我州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坚持“项目立园、园区兴工、产城互动”的发展思路,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我州实现跨越发展狠抓落实,提出了全州各县市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工业园区,并出台了相关文件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目前我州已拥有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近20个,福泉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瓮安—福泉磷煤电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贵州省第一批培育的5个千亿元园区之一,福泉工业园区、瓮安工业园区、惠水长田工业园区、龙里工业园区、贵定昌明工业园区被列入贵州省30个重点发展园区。我州已形成以国家级示范基地为引领、省级重点园区为支撑、州县级园区为基础的工业园区体系,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产业载体,有效推动产业集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势头,已成为实现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平台,推动黔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2011年至2015年,全州工业园区投资由121亿元增长到563亿;入驻企业337户增长到1520户;建成投产企业由169户增加到115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9户,占全州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园区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328亿元增至2015年1085亿元,园区已成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截止2018年,黔南州共有14个工业园区,其中7个工业园区与经济开发区重合,除了荔波工业园区外其余全部纳入省重点调度的园区,规划总面积46429公顷,累计开发面积9780公顷;入驻企业共2220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764户,占全州规模工业企业数81.02%。全州工业园区已形成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引领、省级重点园区为支撑、州县级园区为基础的发展体系,成为黔南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

2019年4月16日,州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工业园区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在福泉召开,将全州园区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向纵深。始终坚持推动园区改革创新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强化产业聚焦,注重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绿色示范园区,形成一批生态环境良好、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区。

到2020年,将建成工业总产值400亿级园区1个、300亿级园区1个、200亿级2个、100亿级3个产业园区,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5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工业总产值千亿级园区1个、500亿级园区3个。

隔音降噪门窗

系统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

隔热门窗

上一篇: 铝合金门窗备案需要什么手续
下一篇: 门下沉怎么调整?门下沉是什么原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