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添新材料产业新势力2、门窗师傅廖初生:“这段时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更加热爱这里”3、智慧图书馆、智能厕所、新型复合材料门窗:沪上“双创”紧贴现实“生活空间”
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添新材料产业新势力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3月29日,上海新顿长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顿科技”)开业仪式在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顺利举行。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新片区相关金融机构、闵联临港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及嘉宾受邀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项目选址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智芯源一期C8厂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将致力于科技创新,形成高强度铝合金热成形材料、高强度钛合金、镍合金材料及零部件加工的成套解决方案,全面覆盖汽车、3C产品、光伏储能、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助力临港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深圳新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添添向临港管委会和闵联公司对于新顿临港项目建设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在建设过程中,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团队密切合作,攻坚克难,提前2个月完成了项目的建设工作。新顿科技将立足临港新片区热土,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夯实组织能力建设,更加贴近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造车进临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临港新片区从定位、政策、产业、人才、环境给予充分保障:政策方面,核心研发项目最高50%总投资补贴,战略新兴项目总投最高30%补贴,首台套政策以及区内企业采购发票额10%补贴;人才方面,本科学历3年内拿到上海户口,如果企业纳入上海市重点人才引进机构,可享受公司高管直接落户,本科员工2年,硕士1年的落户政策;税收方面,外籍高管可享受15%的个税,四大企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此外,新临港片区应用场景丰富,例如拥有全国唯一的高架测试道路,成立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平台。在这样的优势叠加下,临港已形成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并不断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体量。
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积极融入新片区着力打造的“安全、自主、可控”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引入恒伸祥、延锋、佛吉亚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新顿科技的入驻开业预示着临港园区新能源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及完善。
临港园区将继续发挥好临港新片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协同、政策配套、场景应用方面的优势,在新片区管委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服务保障,助力企业始终保持定力、充满活力、更具动力,共同助推临港新片区蓬勃发展。
门窗师傅廖初生:“这段时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更加热爱这里”
“人应当有助人之心,助人于需要救助之时。因为爱人,所以被人爱,我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双向奔赴。”闵行区万源城朗郡小区业委会副主任朱永荣说道。
在疫情期间,小区里涌现出的感人故事,无私奉献的油漆工陈师傅(回顾:装修师傅意外被困小区后,暖心的情节陆续上演 丨 抗疫大家“说”)、质朴善良的门窗师傅小廖……他们虽然家乡不在上海,但此刻都是一名优秀的上海居民,努力为这座城市发光发热。
讲述人:小区业委会副主任朱永荣
门窗师傅廖初生:
“这段时间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让我更加热爱这里。”
小区疫情封控以来,我们做核酸采样有20次以上了。但不知是从哪天起,我下楼去排队做核酸采样时,总有一位志愿者对我说:“大哥好,请往前移步。”最初几次我没认清他是谁,昨天我认清楚了,他是廖初生。
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小廖师傅站得笔直,他引导候检居民的动作利索而熟练,护目镜里依然是和善的目光,在我心里,他的身影是伟大的。于是我临时起意:“晚上我们电话聊聊?”他点点头。
廖初生,江西吉安人,2000年来上海做铝合金门窗生意,后来他的妻子也来上海。“在上海辗转多处后,2008年我们选择安顿在万源城。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对这个地方有了感情。我们买不起房,但只要可能,我们会一直租住在这里”。
回忆过去的十多年,很多温暖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夫妇俩眼前。2000年开始在古美一带找业务时,小廖师傅看见哪家装修他就去敲门,问别人要不要装阳台。他报的价格是透明的:材料费+人工费。小廖师傅知道,他的小生意靠的是口碑,即使利润很薄,他也总是把活做到尽善尽美,让业主觉得性价比高。
最难能可贵的是,小廖师傅眼里有活儿。在做他的门窗玻璃生意时,他会帮业主额外免费做一些事情,比如,看见别人家有垃圾,他会顺便给业主带走;业主家灯具、水管坏了,只要他会修,他就顺手帮人家修了;装修完了,业主家需要墙上打几个钉子挂个画什么的,只要叫他,他都上门免费帮助。
质朴善良的小廖师傅逐渐被万源城居民所熟悉,居民们都喜欢他、信任他。
这次疫情期间,小廖师傅突然收到一笔微信转款,起初他莫名其妙。原来是曾经的一位邻居客户:“廖师傅,疫情来了你不能干活了,我没法给你送东西,你自己多买些生活物资吧”!我问他为什么这位居民对他这么好,他说:“这些年这位居民家的水管、照明灯坏了,经常打电话让我帮他修理,我从不收他的钱。有时要买材料,比如300元的灯具费,他总要给我500元,但我只收下材料费。这位居民的友善和慷慨深深地影响着我。”
小廖师傅说,在万源城这一带服务了十多年,他有幸接触到成百上千的业主。在服务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他真正认识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被这些人的友善、慷慨大方所感动。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小区居委会对居民“全覆盖”服务,他们都在小区接受核酸、抗原检测,也正常领到政府配给的生活物资。小廖说,他默默告诉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上海居民,为这座城市发光发热。
在疫情初期,当他从楼组长那里得知小区在组建志愿者队伍时,他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参加志愿者以来,他参与核酸采样现场的导流和秩序维护,不管是冷风中淋雨,还是艳阳下暴晒,他一场不落,尽职履责。他参与搬运生活物资,卸车、分发,再挨家挨户送到居民的家门口“一条龙”。
小廖师傅关爱他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同楼的邻居们,邻居们知道他与人合租,人口多,于是又纷纷将自己的物资送给他。
小廖师傅说:“生活在万源城十几年,邻居们对我们一家人很好,我们也更加珍惜这里的邻居。尤其是这次疫情我身处其中,亲身感受到居委、业委和居民相亲相爱、和睦互助,感受到志愿者们大爱无疆,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让我更加热爱这里。今后,凡是有我能做的事情,只要大家需要我、告诉我,我一定全力相助。”
记者:宿铭珊
作者:古美路街道
编辑:宿铭珊
智慧图书馆、智能厕所、新型复合材料门窗:沪上“双创”紧贴现实“生活空间”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2月12日电(记者 李荣)“未来科技”的现实应用,正在不断涌现。可以实现机器人分拣、导览和引导借书还书的智慧图书馆,采用机械化、无接触式保洁、除异味的智能公共厕所,“更保温、更耐压、更环保”的新型复合材料门窗……沪上这些最新的“双创”成果,越来越紧贴现实的“生活空间”。
技术“向上看”、应用“向下看”,是上海“双创”新进程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走向。实实在在的现实需求,永远是科技创新的“扎根土壤”。在上海绿亮科技园松江园区内,可以看到一款智慧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的“双创”成果,让人印象深刻。
研发人员说,围绕图书馆的“主题”,生发出的现实需求是“多分支、多侧面”的。读者方面最需要的是“即时即地”实现快速找书、快速借还书,不希望在找和等的环节“耽搁太多时间”;馆方的最大需求则是识别读者和馆藏信息、有效组织阅读活动。再“高大上”的智能技术,只有在这些真实的“需求土壤”上落地,才是“找到了家”,才能给读者带来真正的方便。
这一“双创”成果所在园区的经营者上海绿亮集团董事长方加亮是上一代的创业者,近年来在“双创”的热潮中,他以“创业者帮创业者”进行“二次创业”,转型建设“双创”园区。他也认为,如今创新资源更多地转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技术领域,但是创业的“本质”没有变,“依然是要敏锐地捕捉新需求、对接新需求”,双创要做到社会需求的“心里去”。
新“双创”紧贴现实空间,另一个明显的趋向是,对于社会的“堵点、痛点”更加敏感了,用“逆向思维”寻找创新的灵感和启发点。上海可卡清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华说,公厕有异味,这可说是一个社会小痛点。但是时间久了,往往习惯成自然,大家都认为“厕所哪有香的”。如今有了集成技术和智能技术,就不妨用一用“逆向思维”,让公厕变香。这家企业已针对商用客户研发了“厕所深度清洁消毒与除异味系统”,用机械化、无接触式的“泡沫方法”,结合空气中、地漏、下水管道等的化学治理,对公厕进行“无死角”的清洁消杀,有效控制公厕异味,改善如厕环境。
对于“老大难”痼疾,“双创”者有了更强的攻坚“兴奋度”。在门窗制作行业,有个长期的“选材困扰”:可供选择的无外乎铝合金和PVC两种材料,而前者导热能力强,对节能不利;后者质量上良莠不齐,变形、漏水等问题频出。最近,在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亨斯迈集团亚太区研发中心传出了新消息,亨斯迈集团与集韧科技共同开发的玻纤增强聚氨酯拉挤型材,将会对门窗行业的变革“助一把力”。科研人员说,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生产能耗仅为铝合金的六十分之一,成品加工性能好,可循环利用,符合建筑节能的方向,在保温、抗风压、气密性、隔声、防火等各方面的性能都具有优势。建筑行业内的一些用户说,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了一个新选择”。新选择,也是沪上“双创”的新方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