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振兰
1961年冬季,毛泽东主席在公安部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李天焕是个好同志,他在公安部队干得很好。”叶剑英元帅也曾高度赞扬李天焕,“在敌人面前,在战场上,他是一只老虎”。
李天焕是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在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长征及西路军远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进军绥远、太原,解放包头和张家口战役,1949年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全国解放后,他为创立和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公安部队和第二炮兵,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见证了红四方面军发展历程
1912年6月,李天焕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大山岗村一户佃农家。16岁,他即怀着对土豪劣绅的仇恨和对中国革命的向往,成为少共团员,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小小年纪,他就在土地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相继担任少共黄安县委委员、少共桃花区委书记、黄安县青年模范营政委,成为老练的革命者。
1930年冬,李天焕调入主力红军工作,迅速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的优秀干部。1932年5月,蒋介石亲自兼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30万大军向红四方面军发起第四次“围剿”。8月,红安(黄安改名)县城陷落,战场形势极为险恶。为迎击敌人,红军开赴七里坪一带山区,红11师在悟仙山一带展开,李天焕时任该师政治部秘书长。
连绵的悟仙山,有一曲折环绕的围墙,是过去老百姓为躲避土匪修建的。红11师部队防守在山头上,山下是蜿蜒流过的柳林河。当时,敌陈继承纵队先以重炮向山上轰击,很快围墙相继崩塌,出现很大的缺口,敌军蜂拥而上。红军人人各自为战,身为机关干部的李天焕看到态势严重,遂立即把师部机关所有勤杂人员——包括伙夫、马夫都组织起来,编成两个班,指定了临时班长,大家拿起武器,没有枪支就拿梭镖、大刀,准备与扑上来的敌人决战。正在这时,上级命令红11师协同兄弟部队,迅速发起反冲锋。李天焕闻讯,带着勤杂人员组成的两个班,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由悟仙山冲过柳林河,和敌人展开肉搏。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杀声震荡着河谷,硝烟遮住了太阳。敌人在红军官兵的顽强拼杀中,全线溃退。
悟仙山之战,李天焕主动组织勤杂人员参战,展现出过人的政治工作能力。这年10月,上级任命李天焕担任红11师第33团政治处主任,直接参与部队政治工作。在负责部队政治工作中,他战时披坚执锐,平时关心战士,重视宣传鼓动,确保了所在部队的团结稳定和无坚不摧。因此,他在政治工作岗位上不断晋升,历任红30军政治部秘书长、红30军第90师政治部主任、红30军政治部主任。
◆1948年,张家口解放前夕李天焕(第一排左3)与华北第三兵团和东北第四纵队部分领导合影。
就任红30军政治部主任之时,李天焕已经战斗在川陕苏区。当时,他让石匠在政治部的青石条门框上凿了一副对联:“铁锤砸烂旧世界,镰刀劈出新乾坤。”这是他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的主旨,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这一时期,李天焕是红30军政委李先念的好助手、好部下,深得李先念器重。他积极协助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指挥作战,与兄弟部队并肩杀敌,连续粉碎四川军阀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享誉红四方面军战史。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兵力,奉命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是为孤军奋战的西路军。作为西路军前卫,红30军从甘肃靖远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当时,红30军刚刚经过长征,未得休整,缺少棉衣和弹药,西征困难很大。由于李先念、李天焕等人开展政治工作生动有效,面对西北军阀潮水般涌来的骑兵,红30军凛然不惧,斗志昂扬。在一条山、四十里堡、永昌、倪家营子等地,他们依托村庄堡寨,同优势的敌军昼夜血战。
1937年春天,西路军力战失败,李天焕与李先念、程世才率部转入千年冰封的祁连山,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迎着疾风雪砾,忍着伤痛、饥饿,坚持苦战。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李先念、程世才、李天焕等终于走出了巍巍祁连山,他们带领队伍边打边走,跨越沙漠戈壁,到达星星峡。在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迎接下,他们安全抵达新疆。在回忆文章中,杨成武上将等盛赞:“在身陷强敌围困的险境,生活艰难至极的情况下,天焕同志毫不灰心丧气,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以身作则,谈笑自若,以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感染鼓舞部队。……天焕同志与李先念、程世才等领导干部一起,从枪林弹雨和生活的绝境中,为中国革命带出了800余名势可燎原的火种,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
谈到李天焕,红四方面军老人说过:“天焕同志见证了红四方面军发展整个历程,是红四方面军的优秀代表。”李天焕逝世后,李先念发来唁电:“我和天焕同志在革命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一起奋斗,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聂荣臻击节称赞:“邓李联手,凯歌高奏!”
1939年春天,李天焕奔赴抗日前线,来到了蜚声中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四分区政治部主任。当时,分区司令员是孟庆山,主要活动在蠡县、高阳、博野、河间一带。
1939年3月,冀中军区召开了第一次政工会议,会议对军区部队正规化做了部署,李天焕等对落实会议决定起了重要作用。据吕正操回忆:1939年初,程子华同志到冀中,并从延安带来一批红军老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干部。程子华同志带来的这批干部,都分配在各分区、团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普遍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像周彪、帅荣、旷伏兆、李天焕、谭冠三等同志,都是程子华同志带来的。冀中部队建立和健全八路军这一套政治工作制度,这批干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显然,作为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对四分区部队“建立和健全”八路军政治工作制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9年3月,参加太原前线总前委扩大会议的干部合影。(三排左二为李天焕)
1940年8月20日起,八路军总部组织晋察冀军区、第120师、第129师所属部队,突然发起“百团大战”,对华北日伪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展开大规模进攻。这时,李天焕参与了九分区部队(由四分区改名)作战指挥,负责破袭平汉铁路定县至徐水段及附近的主要公路。在整个战役期间,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积极作战,迎击保定出犯之日军;破袭铁路,瘫痪敌人的交通线;攻打肃宁县城,掩护群众转移38000余人。
1940年9月起,李天焕升任晋察冀军区五分区政委,和司令员邓华搭档,很快打出了局面。这年10月,日军开始了对晋察冀军区的冬季大“扫荡”,很快占领了阜平城,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在聂荣臻指挥下,晋察冀军区主力避开强敌,拖着敌军兜圈子,待机在运动中将敌军分割,再分散歼灭。11月中旬,在敌人出现疲劳后,聂荣臻命令邓华、李天焕:指挥五分区部队收复阜平县城,并批准了邓华、李天焕的“围攻打援,相机收复”的方案。在邓、李指挥下,五分区部队将阜平县城团团围住,切断了日军的所有供给。10多天后,日军终于坚持不住,开始仓皇撤退。邓、李指挥五分区部队,布下天罗地网截击敌人,歼灭了撤退日军大部,胜利收复阜平县城。捷报传来,聂荣臻击节称赞:邓李联手,凯歌高奏!
1941年6月,李天焕调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局长,负责边区主要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这一时期,日军频繁地“扫荡”晋察冀边区,李天焕指挥边区公安武装,和狡猾的日军巧妙周旋,成功地警卫了聂荣臻等领导的安全。建国后,聂荣臻一见到李天焕就异常亲切,总是乐呵呵地说:“这是我的公安局长同志!”
1943年秋季,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李天焕带领边区政府公安局,保护着边区主要领导人,成功跳出敌人的“铁壁合围”,转战于阜平神仙山一带,与敌人斗智斗勇。然而,他的妻子、灵丘县妇救会主任刘谏却不幸遇难:战斗中,她奉命带领群众转移,不幸被敌人包围,英勇牺牲。刘谏牺牲的时候,不仅带有身孕,还留下了一个刚刚一岁的小女儿。李天焕悲痛万分,在唐河边的山坡上,对着妻子牺牲的方向,迎着肃杀的秋风,嚎啕大哭,静静地坐了半天。晚年回忆战斗生涯,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和日本鬼子既有国恨,也有家仇,抗日是我军旅生涯的重要部分!”凭着这个坚定信念,李天焕走完了民族抗战的艰辛历程。
整个抗战时期,诚如杨成武等指出的:“天焕同志从军队到地方、从部队到机关,在频繁的调动中,坚决服从党的安排,能上能下,表现了共产党员把革命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秀品质。”
三、突前指挥的兵团政委
1945年7月,李天焕调到冀察军区工作,历任军区政治部主任、冀察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察哈尔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反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疯狂进攻,他同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一起,率部西征塞外,围困归绥,东进热河,保卫古北,始终战斗在长城内外。在华北解放战场上,冀察纵队被视为一路“战略奇兵”,这也有李天焕的一份功劳。
1948年8月,李天焕担任了华北军区第3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的得力助手,也是他们作战指挥上的大参谋。在毛泽东给第3兵团的电报手稿中,几十次出现“杨李李”(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杨李”(杨成武、李天焕)字样,这是历史对李天焕战功的褒奖!
◆20兵团前线指挥观察,左一为兵团政委李天焕。
李天焕担任高级指挥员以后,历次战役战斗都坚持一条原则:指挥位置尽量靠前。他认为,靠前可以了解敌情、战情,有利于实施正确的指挥。警卫人员担心他的安全,他意味深长地说:“指挥员是父母生养的,难道战斗员不是父母生养的?”
1948年冬天,李天焕和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一道,率领部队出击绥远,一举歼敌2万余人。随即,他们转兵东进,包围了战略重镇张家口。12月22日,第3兵团向张家口发起总攻,国民党第11兵团部队一边撤退一边抵抗,其步兵、骑兵、骡马、大车纷纷拥向大境门,企图突围逃跑。大境门,是明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城外有一条山沟叫朝天洼。当时,数以万计的敌军拥挤在山沟里,惊恐万分,溃不成军。同时,又有一些所谓国民党军“精锐”部队,还在反动军官指挥下顽强抵抗。
12月23日拂晓,李天焕带着几个警卫员,冒着弹雨向大境门方向移动。这时,山头上正在激烈争夺,子弹打得树上的枯枝纷纷坠落。李天焕要继续靠前,一个身材高大的警卫员上来,一把将他拉住说:“首长,危险!”李天焕将警卫员的手拿开,坚决地说:“不要阻拦,我们要靠前一些。”他又向前走了一段路,在路边一座被炮火摧毁的平房前停下来。他举起望远镜向四处山头观察,敌我态势一目了然。这时,他开心地对警卫员说:“这就是指挥靠前的好处。”
由于李天焕等坚持靠前指挥,张家口战役共歼敌5个师、2个骑兵旅,共6万5千余人。
1949年2月,第3兵团改编为第20兵团,李天焕升任兵团政委。3月,第20兵团和第18、19兵团一起,在徐向前总指挥统率下攻打阎锡山的老巢太原。第20兵团的任务是从东北、西北方面突破,插入丈子头、新城,歼灭北区守敌;攻击得手后,由北面工厂区攻城。李天焕将指挥所位置尽量向前推,指挥所设在新攻克的敌军一个营指挥所里,位置在一梯队后面,二梯队前面。我军兵团政委的指挥所如此靠前,这是敌人万万料想不到的。
24日下午5时半,攻城开始,攻城部队万炮齐发,城内敌人则以大炮还击,双方的炮弹都呼啸着从兵团指挥所上空飞过,李天焕从容指挥,指挥所里气氛平静而镇定。这时,指挥所里忽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在晋中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的敌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他是阎锡山的亲信!为了争取教育他劝降敌人,立功赎罪,中央派人从上海接来了他的女儿、女婿,使之团聚,并让他到太原前线“观战”,相机做些劝降工作。赵承绶进入指挥所,举目四望,能看到举着红旗冲锋的突击队,能看到民兵担架队救护伤员,能看到支前大军运送弹药给养。这时,他不禁感慨地拉着李天焕的手说:“过去觉得解放军能打败蒋介石不可思议,现在真正知道解放军为什么打胜仗了。”
◆1949年1月,李天焕(左起)、杨得志、杨成武、聂荣臻、罗瑞卿在平津前线司令部。
“我们的指挥所就只有一张地图,几部电话,还不如你们一个营指挥所阔气。”李天焕指着周围,幽默地说。
“兵团指挥所这么前出,甚至都进到敌人眼皮底下,没有大智大勇是办不到的。”
“这是人民军队的作风。”李天焕说,“不足之处还望赵先生指教”。
“哪里,哪里。”赵承绶表示由衷敬佩。
第20兵团攻入城内后,迅速合围敌绥靖公署,仅4个半小时即解放太原,使盘踞山西38年之久的“阎锡山王朝”彻底灭亡。
四、在公安部队受到毛泽东赞扬
1950年9月22日,中央军委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领导机构,任命罗瑞卿为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李天焕为副政委、党委副书记。当时,公安部队50多万人,担负着繁重的国家内卫、边防任务。由于罗瑞卿同时是公安部长,工作异常繁忙,公安部队第一副司令员程世才实际主持部队军事工作,李天焕实际主持部队政治工作。
为建设好这支新生的武装力量,李天焕牢记毛泽东主席关于“公安部队数量不要大,但政治质量要精”的指示,以及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多次谈话中的重托和殷切希望,根据公安部队的性质和特点,始终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把加强政治思想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日常工作中,他和罗瑞卿明确提出:公安部队要做党和人民的驯服工具。在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中,他们根据公安部队长期分散执勤的特点,在分散的排上建立了党的分支部,班上普遍建立党小组。在他们的努力下,部队党员逐步达到了占总人数的30%,共青团员占58%。在工作中,李天焕严格要求部队:服从各级地方党委的领导,并坚持由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兼任省、市公安部队政委或指导员。
在尖锐复杂的内卫工作中,李天焕反复强调:保证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安全,是关系革命事业最高利益的大事,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对国庆大典、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他总是同公安部队副司令员程世才等认真研究,周密部署。为肃清匪患,公安部队在配合解放军歼灭大股土匪武装后,经过罗瑞卿、程世才、李天焕等10年不懈努力,基本上肃清了分散、隐蔽、零星流窜的散匪,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条件。1961年冬天,毛泽东主席在公安部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李天焕是个好同志,他在公安部队干得很好。”
1955年8月,人民公安部队改称解放军公安军,是当时我军五大军种之一;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李天焕被授予解放军公安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党和人民对李天焕战功的充分肯定。
◆1967年10月1日,李天焕(右一)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6年春天,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总政治部发起了征文,号召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们拿起笔来,记述自己最难忘的经历,以便编辑出版《星火燎原》丛书。这时,李天焕响应号召,写了一篇讲述红军西路军的回忆录。回忆文稿完成后,相继编入《星火燎原》第三集和《红旗飘飘》第十集。由于篇幅较长,这两次发表都是节选。后来,编选《红旗飘飘》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以《气壮山河》为书名,出版全文单行本。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本《气壮山河》一经出版问世,就受到读者欢迎,第一版印了3万册,第二版印了10万册,都迅速卖完,出版社又加印了第三版。“文革”中,李天焕落难,此书也横遭批判,否则或许能加印第四版、第五版。
1963年秋,为有效打击美蒋武装特务在沿海等地登陆袭扰,李天焕深入沿海边防哨所,实地研究对策,召开了沿海6省1市边防工作会议,明确斗争重点,调整兵力,加强装备,开展军民联防,使当年登陆的十几股武装特务全部被歼。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李天焕等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实行发动群众与专门工作相结合,武装警卫、侦察情报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具有中国革命传统特色的人民边防。
五、从第二炮兵政委到军委办事组成员
196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原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为基础,与军委炮兵领导机构中管理战略导弹部队的机构合并,建立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领导机构,并任命李天焕为第二炮兵第一任政委。1967年3月,在二炮党委扩大会上,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曾说:“选调天焕同志任战略导弹部队政治委员,是毛主席、党中央对他的信任。别看他在群众面前驯驯服服,在敌人面前,在战场上,他是一只老虎。”
于是,李天焕刚刚卸下公安保卫武装的担子,又肩负起建设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重任。他深知,建设和发展我国战略核力量,对实现国防现代化,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意义非凡。因此,他精神百倍地投入了又一项全新的工作。期间,他能虚心向干部和专家请教,深入了解部队情况,抓紧建立领导机关,组建部队,加速作战基地的建设。然而,在“文革”动乱中建立的第二炮兵,一开始就陷入极端困难的处境之中。由于司令员向守志未到职,于是,李天焕只能更加发奋忘我地工作,既抓运动,又不放松工作。机关办公室被造反派封闭了,他就借外单位办公,及时处理部队组建、发射训练、阵地工程等各项事宜。有时,甚至白天挨批斗、作检查,他晚上照旧干工作。大动乱的干扰破坏,使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遇到重重困难,他自然心急如焚。1967年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军委碰头会议人员,在徐向前、许世友汇报后,李天焕激动地报告说:“我们现在根本不能工作,要求主席允许我们工作。”毛泽东主席当即指示:“要允许工作,不能过头了,不能搞逼供信。”谈话中,他还明确指示:不能冲击军事机关。会后,中央军委发布了提倡文斗反对武斗、不准冲击军事机关的《八条命令》。
1967年10月至1968年3月,李天焕一度成为军委办事组(组长杨成武)成员。由于军委办事组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其成员非常引人注目。一时间,李天焕成为军中名人。
1968年1月,经过李天焕等一年的努力工作,召开了二炮部队第一次军政领导干部会议,在杨成武代总长及各总部领导主持下,完成了二炮部队建制的正式交接。会上,李天焕作了关于战略导弹部队建设问题的报告,明确了部队的性质、任务、建设规划及工作的方针。会后,正当为实现会议所确定的目标而拼命工作的时候,李天焕却因为“杨余傅事件”而遭诬陷。由于杨成武是李天焕的老上级,在军委办事组又有工作关系,林彪一伙视其为杨成武同伙,迫害接踵而来,被关押长达7年之久,直至1979年4月才得到平反。10年沉冤,虽然得到最终昭雪,但多年迫害,对身心的折磨摧残,已使他重病缠身,无力再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了。
1986年5月19日,李天焕逝世于解放军总医院。
纵观李天焕革命生涯,诚如杨成武等所说,“天焕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60年的实践,证明他不愧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人民军队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