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朋友说自己的草莓苗长势弱,多病害,如今正是各种病害的高发期,千万要注意防治。
炭疽病
炭疽病发病症状
叶片:
出现黑褐色斑,与蛇眼病不同,这种病斑中央不会变为白色。
草莓蛇眼病:中央变白
一张叶片上病斑多时,叶片生长受到严重限制而僵化,质地硬而脆。
炭疽病斑
叶柄、匍匐茎:
病斑水渍状,呈纺锤形,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色,凹陷。病斑包围叶柄或匍匐茎一周时,水分和营养运输不上去,病斑以上部分枯死。
根茎部:
最初症状是新生的两三片叶先表现萎蔫,傍晚可恢复。如果病情发展迅速,叶片呈青枯状萎蔫死亡。此时如果切断根茎部,横切面自外向内发生褐变。
自外向内发生褐变
如果病情发展缓慢,叶片边缘先失水、变褐,植株逐渐萎蔫,最后死亡。当彻底死亡后,根茎横切面全部为红褐色。
炭疽病与其他病害的区别
与茎腐病、红心根腐病、草腐病的区别在于这些立枯病死亡病株根腐老烂易拔起,而炭疽病根系新鲜难拔起。
切开假茎横切面,病斑从外到内蔓延;而红中柱根腐病是从须根系侵入,慢慢向上侵入假茎中柱,从里向外扩散,和炭疽病发病方向正好相反。
草莓根腐
与黄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新抽幼叶表现畸形,3 片小叶中有 1~2 片变狭小,呈舟形,叶色变黄,表面粗糙无光泽,然后叶缘变褐向内凋萎枯死,根系变黑褐色。
而炭疽病幼叶正常,不变黄,无畸变。
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1、种苗选择
炭疽病发生率与母株来源关系很大, 脱毒一代种苗和自留越冬种苗作为母株,对炭疽病均有较好防效,而生产苗作为母株,易发生炭疽病。
目前生产上大量种植的抗病草莓品种有玛利亚、图德拉、全明星、宝交早生等,新近培育的抗 病草莓品种有宁玉、晶玉、香野、申阳等。
2、浇水要点
晚上6~8点浇水(傍晚)是比较合适的,而中午和下午进行浇水引起炭疽病爆发。
3、合理密植
草莓育苗密度越大,越容易发炭疽。据实验说明,每亩地留苗超过5万株后炭疽病危害明显加重。
4、田间管理
现在正值雨季,应筑高苗床,便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采取滴灌方式进行浇水,对苗期炭疽病防效明显,而采取喷灌、 漫灌方式进行浇水炭疽病危害极其严重。
5、打药注意事项
喷药时机与炭疽病发生率关联密切,草莓育苗期,尤其是高温高湿季节,雨前+雨后进行喷药防治,对炭疽病防效十分明显。病后再进行喷药防治,效果极差,不建议采用。喷药时,地面、匍匐茎、叶面、叶片背面均应喷到,药剂应浸润主茎接触的周围土壤。
草莓匍匐茎最易感病
一般7d喷1次,封垄前15d连续喷药3次,劈叶、疏苗后立即用药。如发现病苗,应摘除病叶后立即喷药2~3遍,每次间隔3~5d。发病重的地块建议连续用药一个星期,以后隔天一次药,摘掉病叶,药要喷透。避免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组织幼嫩。草莓苗出现旺长或者苗过于幼嫩(叶片颜色浅)及时压苗。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摘完及时打药防病。
6、推荐药剂
(1)目前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嘧菌酯、多抗霉素、溴菌腈、氟啶胺、二氰蒽醌、 咪鲜胺、克菌丹等 。
(2)也可选用复配药剂,如咪鲜胺加嘧菌酯、吡唑嘧菌酯加苯醚甲环唑等。预防用药可选用已配制好的复配制剂,治疗用药最好选用单剂自行配制。
(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已经在一些地区产生抗性了,建议减少用药次数。)
(3)混配原则:一般是治疗+保护性,另加中生菌素或乙蒜素、井冈霉素一起使用,三联齐下效果好。
(4)杨敬辉(2015)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抑制活性,结果称,12 种杀菌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咪鲜胺 >氟硅唑 > 丙环唑 > 氟环唑 > 苯醚甲环唑 > 戊唑醇 >烯唑醇 > 吡唑醚菌酯 > 己唑醇 > 腈菌唑 > 多菌灵 >啶酰菌胺。
7、另外补充:
硅肥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抗病性,对防病有一定帮助。打药加有机硅,有利于药剂附着更加均匀。
钙肥一定程度上增强茎秆的硬度,也对防炭疽起到帮助作用。
细菌性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发病症状
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侵染初期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渍状的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图1. 初期叶片背面
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故亦称角斑病或角状叶斑病。
图2. 呈现角形叶斑
病斑在光下呈透明状,有反射光时呈深绿色。
图3. 灯光照射病斑透明
后期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
图4. 湿度大的菌脓
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叶柄、匍匐茎、花也可枯死。
图5. 病害发生后期
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控
合理轮作;选用无病移栽苗;减少人为伤口,及时防治虫害;苗期小水勤浇,降低土温,雨后及时排水,防治土壤过湿;清除枯枝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
2. 药剂防治
定植前土壤消毒处理,定植时,杀菌剂蘸根。发病初期可使用生物药剂如,春雷霉素、中生霉素、武夷霉素等。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采收后停止用药。
还可以用有机铜制剂,有机铜和无机铜相比,具有更好的亲和性和混配性,可以和大多数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混配,更加安全可靠。并且有机铜在花期和幼果期仍可使用,也不容易产生药害。目前用的较多的有机铜有噻菌铜、松脂酸铜、腐殖酸铜等等。
不建议使用无机铜制剂,因为无机铜制剂只能控制植物表面病菌而不能控制病斑内部和侵入到植物体内的病菌,而且高浓度铜制剂会产生药害,无机铜就包括氢氧化铜、硫酸铜等等。
注:因为一般叶斑病发生时,是真菌性和细菌性叶斑病混合发生,所以打药时,可以用有机铜比如松脂酸铜,同时兼备杀真菌和杀细菌功能。
红叶病
红叶病的发病特征
若草莓叶片发生红色的现象,大家就会将这种病成为红叶病。
红叶病主要危害草莓叶片,发病后的扩散速度很快,甚至整个草莓园区都会发生,造成死苗。
红叶病的防治方法
1、土壤消毒
甜查理在重茬地发病种,所以一是建议每年进行土壤消毒,消灭重茬病菌,减小发病率。
2、栽种健康种苗
一般这种会发生死棵的病害通常都是移栽了带菌种苗,所以在移栽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自育苗注意及时防控病害,打药必不可少。自己不育苗,每年自己买苗的话要注意找靠谱的苗商。
3、死棵及时拔除预防
一旦发病及时拔除。
黄萎病
枯萎病发病症状
发病幼苗新叶失绿变黄或弯曲畸形,叶片狭小呈船形,复叶上的两侧小叶不对称,呈畸形,多数变硬,叶色黄化。
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无生气,叶片表面粗糙无光泽,从叶缘开始凋萎褐变,最后植株枯死。地下根部、叶柄和茎的维管束发生褐变甚至变黑。
简单说,莓莓也只发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点,就是枯萎病发病中后期中下部叶片会变成紫红色萎蔫,大家可以把这点作为判断的关键之一。
黄萎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在育苗室可先用50%多灵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进行种子灭菌处理, 或是采用无病土进行育苗。
2、可与单子叶作物进行轮作,比如葱姜蒜或水稻等粮食类作物进行轮作。
3、进行土壤消毒,土壤病菌是黄萎病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土壤消毒是关键,可采用太阳热高温闷棚消毒法进行土壤处理。
具体做法是:在草莓果实采收结束后,不掀大棚膜,将地里植株全部拔除,清理干净覆地膜,闷棚15-20天。然后翻耕土壤、整畦、浇水,用塑料布覆盖一个月左右,依靠太阳能使土壤温度达到50℃左右,再进行高温消毒。
也可在育苗或定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灭菌,方法是每667m2用氯化苦13.5-20L,穴施或沟施,施后封土盖膜,揭膜后要散气,待没有药害后再育苗或定植。
4、草莓移栽前可使用嘧菌酯+甲霜·噁霉灵+阿维菌素+黄腐酸钾进行蘸根。
5、在定植时或是发病初期采用甲霜·噁霉灵水剂或咪鲜胺或是多灵菌进行浇灌。
6、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浇水,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农家有机肥施用前一定要经过充分腐熟,及时清除杂草。
7、及时防治,减少植株伤口,可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白粉病
白粉病发病症状
叶片、叶柄、花、花梗和果实都可能受到病菌的侵蚀危害。
发病初期在叶背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加重,叶片逐渐向上卷曲并且产生暗色斑点,发生严重时整张叶片会布满白色粉状物。
花蕾和花染病后,花瓣呈粉红色并且花蕾不能正常开放。
果实染病后,不能正常膨大并且会硬化,表面覆有白粉。
白粉病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①选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忍耐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黔莓1号抗白粉能力较强。
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
在草莓扣棚覆膜后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光照水平和通风透光条件,温度合适的时候进行放风降低湿度,生长茂盛的时候批掉黄叶,适当梳花梳果,都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白粉病发生的概率。
③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
薄嫩的表皮更容易遭受白粉病病菌的侵染,在是枝叶密度较大的草莓园中,注意平衡施肥,尽量少施尿素这类速效氮肥,除此以外,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钙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对细胞膜的结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适量补充钙肥能增强草莓抵抗病害的能力,硅肥同样能让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从而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化学防治
①尽早防治。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 1 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 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孢子飞散传播。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 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莓莓在之前也提到了,覆膜前进行防治的效果是最好的,也就是说上大棚膜之前是预防的最好的节点。 在初期把病菌数量始终压制在最低水平,即便是在白粉病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等到白粉病已经爆发再找所谓的特效药,是基本不可能的。
②选择合适药剂。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病害发生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杀菌剂。
硫磺、福美双、代森锰锌等硫制剂对白粉病病菌有着更好的触杀性保护效果,但对温度比较敏感。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四氟醚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还要唑类用量过多可能影响生长;以及对病害容易有抗药性,最好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其它杀菌剂混配使用。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醚菌酯、肟菌酯等在植物器官表面上有气化二次分布特点,非常适合主要分布在表皮内外的白粉病病菌的防控。但这类杀菌剂特别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频次及剂量上不能太随意。
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对白粉病也有治疗作用,杀菌剂建议轮换施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③加大喷水量,叶子要打透
发病时,快速摘除病叶、枝条,然后马上用药。如果不准备用药,即使有少量病叶果,也不要摘,不然白粉病孢子可能会扩散。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棚室里相对湿度较高,再加大喷水量,可能会引发其它的病害。
防治时,要求治早、治小、治了。
四种难防原因
在适宜条件下,白粉病菌繁殖量大,分布广泛,不易打住。常规药剂由于使用时间长,白粉菌产生抗性,防效下降。喷药用水碱性太大,影响新型药剂特别是含醚菌酯成分药剂的药效。喷药器械不适用,喷药技术不高,导致药液大量流失,致使在正常喷液量下达不到治病所需剂量。
来源:大丰收草莓植保
(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