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峰:南漂20年,我在丽江追逐天文梦丨摘星记①

仰望星空,白驹过隙般的生命伟大又渺小。有一群人,选择在烈日炎炎下,在清冷的寒风中,在空旷的戈壁,在寂无人烟的高山,用各种装备“追逐”刺目的白日,用各种姿势“触摸”深邃的夜空。天地一逆旅,唯愿抬手摘星辰。

《摘星记》——12月15日起,封面新闻开启对话“摘星星”的人。带你走进南漂20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总工程师范玉峰;理工男的浪漫,全职追星人戴建峰;7岁入坑的广西追星人王晋;享受星空下的孤独、高美古双子天文庄园创业者方舟等,探寻他们的“追星”世界。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范玉峰做科普

读研究生的时候,河北人范玉峰就来到了丽江,迄今为止,他已经成为了有二十余年市民史的丽江荣誉市民。“我家安在了昆明,但是每年在丽江天文观测站呆的时间将近300天。”

12月中旬,三大流星雨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到访,让丽江天文观测站这个寂静的小站顿时热闹了起来,“绝佳的观测条件,让全国的天文爱好者聚集到这里。”范玉峰13-15号的行程,到山上检查正在维护的天文设备,驱车两小时,参加丽江市举行的流星雨观星节发布会,过两天前往普洱参加云南省天文学会年会……“现在,我们站一年要接待接近1万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范玉峰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丽江天文观测站

距离天最近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足马力加大对天文学研究的投入和建设,恒星观测、太阳物理、天体测量等都需要大设备,于是,全国第三次天文设备选址高潮开启:全国天文界打算在南方低纬度地区寻找适合建设下一代大望远镜的台站,选址地点包括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天文学家通过卫星云图,大范围踏勘,用专业设备记录仪定点观测等方式,用了十年时间,在2000年前后,选出了丽江高美古作为建设天文台址候选地。高美古,纳西语的意思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有3100多米的海拔,一年中大气透明度、晴夜度、风速、视宁度都非常友好,是天文观测的绝佳地点。

从小种下科学梦

范玉峰生在河北,长在北京。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学校已经开启了科学教育。初中时,正赶上中国科技馆建馆,范玉峰说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去科技馆参观:计算机、长征火箭……想想都让人激动。“那时候,延庆到北京的路程60多公里,常常是买早班车票,和小伙伴逛了科技馆,晚上坐末班车回家。”

本科就读通信工程的范玉峰,加入了学校新创办的天文社团。那时候天文望远镜还是奢侈品,他和社团同学们一起开始做观测、看流星雨、接触天文学知识。真正促使他走上天文学这条路,是国家天文台(原北京天文台)老师的一次大学校园科普讲座。“当时我们国家刚刚开启天眼筹建,招办老师带着招生简章,来给我们科普,天眼建设需要光学、天文学、物理、工程、控制、软件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我们班有20几个同学,当时就有好几人报了天文的研究生。”范玉峰也成为其中之一。

2.4米光学望远镜

“我当时刚刚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天文专业研究生,于是就来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成为了丽江天文观测站的首批建设者。”那时是2003年左右,云南天文台是有80多年历史的老牌天文台,建立丽江观测站是台里的大事,“很多人都投入到了丽江站的建设。”范玉峰就是在那时承担起2.4米光学望远镜的建设工作。

“我是中英联合安装队电控组的小组长。”大天文设备从设计组装到投入使用需要好几年时间。“当时我们的设备在英国定制安装,运回来,到丽江组装好,落成,花了三四年时间。”而这台2.4米光学望远镜也成了东亚地区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望远镜。“我们的望远镜对全国天文学家开放,我们每年会公开征集望远镜的使用时间,再把这些时间分配给研究小行星、黑洞等科学目标的科学家……”

让科普成为丽江旅游的

又一张名片

现在,因为丽江天文观测站,高美古地区已经成为了观星爱好者的网红打卡点。他们来这里追流星雨,拍摄星空。“流星雨是最适合用肉眼观看的天象。”而丽江地处低纬度地区,冬季天气稳定,非常适合流星雨观测。到了这个季节,范玉峰一般会跟丽江市天文台一起,推广天文科普活动,带着中小学生体验观星的乐趣。“当一个人看到一颗流星后跳起来,大家都顺着你指的方向看过去,共同见证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

除了丽江天文观测站总工程师,范玉峰还有一个身份,丽江天文协会副会长。“除了文旅,丽江还有很多科普资源,除了我们天文台,还有中国科学院植物、动物、冰川研究团队,这些资源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的资源,如果能把这些资源串联起来,那对丽江的旅游又是一大推动。”他诉说着自己的科普愿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隔热隔音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上一篇: 范县:“联合党总支”赋能乡村振兴
下一篇: 茌平区:沧桑巨变七十年 勇立潮头再出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