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水库,广东省六大水库之一,集雨面积1022平方公里,设计库容12.8亿立方米(全省库容1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仅6座),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养殖、观光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担负着鉴江中下游300多万人口及大批工矿企业的防洪重任,是茂名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区居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可谓“生命之库、发展之库、希望之库”,甚至惠及湛江市部分地区。
水库建设工程由库区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库区枢纽工程开始于1958年5月,竣工于1960年7月,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10万茂名人民艰苦奋斗,硬是靠双手双肩,手挖肩挑,建起了一座大型水库,成就了茂名市最大的蓄水工程。当年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至今仍振奋人心。
建新市急需水源
良德石骨水库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的广东省茂名县南部(现茂名市茂南区一带)发现了可供炼制石油的油母页岩,这对战略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于是,开发茂名油页岩便被提上了石油工业部的议事日程。
可是,这么大的开发项目,首先要考虑和急需解决的就是水源问题。经查勘,茂名油页岩矿场附近公馆河(白沙河)、小东江及地下水等,均水源缺乏,不足供应,只能开渠引用鉴江河水。但鉴江水量虽足,年内分配却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旱年差不多断流,与计划近、远期用水要求相差甚大。故提出在鉴江上游修建水库,以调节水量。1954年,石油工业部委托广东省水电厅提供建库资料。广东省水电厅经派员勘查后,于1955年提出茂名工业区鉴江引水工程计划任务书和大拜水库查勘报告,建议从茂名县石鼓区分变村开渠引水于金塘附近汇入公馆河,并在鉴江支流曹江河上游修建大拜水库,以调节鉴江水量,供应茂名工业用水。
1956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示在茂名建设油页岩炼油厂,茂名页岩露天矿和页岩油厂的建设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同时初步规划建设一个50万人口的石油化工城——茂名市。为解决该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的水源问题,经全面勘查,决定在鉴江上游的大井河上建良德水库。其后,利用良德水库节余下来的工程款和地方自筹的部分资金,再在曹江河上游多建一个石骨水库(其库区范围包含原计划修建的大拜水库范围在内),良德、石骨两个水库经龙头坳人工开挖渠连通,这就是能有效解决茂名市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以及高州、化州、茂南、电白、吴川乃至湛江近郊农业灌溉用水的高州水库。
10万人参战
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创造奇迹
1958年5月起,在高州县境内的大井河、曹江河上游,先后有近10万茂名人民浩浩荡荡开进了工地,开始高州水库的建设。工程指挥部按部队建制将劳动大军编为团、营、连,通过开展以比、学、赶、帮、超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建设者们的工作积极性。
在当时机械极少、物资严重缺乏、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勇于战天斗地的茂名人民靠着肩挑手推,仅是用了2年零2个月时间就完成两座大型水库的建设任务。与此同时,在水库下游,10多万劳动大军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与水库相配套的灌区渠系工程建设,先后开通良德、石骨两灌区供水渠道,建成了设计灌溉118万亩农田的大型灌区。
高州水库工程尤其是库区枢纽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工程投资省、施工速度快、劳动工效高、工程质量好的效果。投资省:按计划,兴建良德水库的工程投资预算是4500万元,国家实际投资为3000万元。但实际上,只用了1270万元就建成了,只占国家投资的42.3%。余下的钱,多建了一个工程量更大的石骨水库。也就是说,用国家拨给一个水库的工程投资,建成了两个大型水库;进度快:以良德库区为例,按当时一些外国专家的意见,建成需用5年时间,且平均每天要有4万民工参加施工才行。其时有关部门从“大跃进”的角度出发,也认为需要2至3年的时间,且日平均要有18000名民工参加施工。但实际上,却是在平均每天只有5000多民工参加施工的情况下,只用了1年零4个月的时间就胜利竣工了;效率高:以良德库区大坝施工为例,当时施工只是半机械化,平均日/人工效为1.7立方米(压实方)。按当时对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情况较了解的总工程师余仕超的看法,这个工效数据,已相当于机械化施工的十三陵水库的水平了;质量好:以土坝施工为例,由于自始至终坚持严格的施工要求和验收制度,因而土坝干容重始终保持1.6g/cm立方米的幅度,基本符合大型水库的施工要求。
苦干巧干实干开展竞赛建设者热情高涨
由于高州水库两个库区的施工过程,基本上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进行。稍后的灌区工程,也不过是在国民经济稍有好转的时候。因而,在各个方面,特别是电力、机械、器材供应以及民工的生活福利方面,困难都很大。
当时参加水库施工的民工,基本上可分两大部分:一是民工连,二是突击队。民工连一般是一个连一个土塘。分上、下两班施工,上班由凌晨1时至下午1时,下班则由下午1时至翌日凌晨1时,每班劳动时间是12小时(包括在工地吃一顿饭,约半小时)。突击队也是一队一个土塘,一般都在早上开工,由于不分班,干到什么时候都可以,因而劳动时间一般都比民工连长。
民工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但是生活上却十分艰苦。除了每天1.5斤大米(一天3餐,一餐半斤)外,每餐只有一点豆酱和青菜,渴了就喝一盅淡盐水。其他方面,比如电力不足,施工机械缺乏,一些器材如水泥、炸药、雷管等供不应求等,都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但这一切都没能挫伤广大干部、工人和民工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没能拖慢水库建设工程的进度。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苦干、巧干、实干的精神。
水库建设指挥部非常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蕴藏在群众中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比如开展经常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形式上有五种:流动红旗竞赛、挂钩竞赛、擂台竞赛、超定额竞赛、学标兵竞赛。其中擂台竞赛一般是由指挥部经过研究,并征得摆擂单位及个人的同意后,由指挥部召开会议,分别宣布摆擂的营、连、突击队及个人的名单和条件,然后逐级贯彻和发动其他营、连、突击队和个人进行讨论,并在自愿原则下进行报名打擂。打擂结束后,获胜者由主办单位给予奖励。这是一种颇受群众欢迎的竞赛形式,效果也显著。以石骨库区施工期间的一次擂台竞赛为例,除工地所有突击队全部参加外,大部分的民工营、民工连和个人都报名参加。打擂人数达17000多人,使整个工地竞赛气氛活跃,工效显著提高。
“三芳”擂台激发斗志劳动能手刷新高工效纪录
勤劳、智慧的茂名人民,劈山取土,肩挑手推,以主人翁的姿态,高度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了一个又一个劳动竞赛,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突击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劳动高潮,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模范,动人心弦的事迹到处传扬。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石骨库区三叉塘工地,3位年轻的姑娘,向全工区的青年及全体民工大摆“三芳”工效擂台。这3位姑娘就是钢铁突击队队长、共产党员梁秀芳,队员、共青团员丁运芳和冯莲芳。3位姑娘中,年纪最大的是梁秀芳,不过19岁,最小的是冯莲芳,オ17岁。
“三芳”摆擂台的消息迅速传遍工地。七营妇女突击队队长邹朝芳,正患病连饭也吃不下,听到消息后,不顾营干部及工友的劝阻,带病上班赛“三芳”。不少青年纷纷组队报名攻打“三芳”擂台。“三妹”“三英”“五勇士”“五虎将”“十姐妹”等赛“三芳”的战斗小组,很快遍布全工区。
在工区,“一定要超过三芳”的口号越叫越响,赛“三芳”的人越来越多。1960年3月19日,一场全工区15个营6000多个民工的赛“三芳”激战开始了。这一天,工地到处红旗招展,到处挂着人们“学三芳、赶三芳、超三芳”的决心和行动措施。在响亮的口号声中,竞赛者人人劲头十足,个个斗志昂扬,铲土的臂如轮转,推车的奔走如飞。
为了稳保擂台,梁秀芳手上生疮也带病参加竞赛。丁运芳的父亲、哥哥曾几次来催促她回家谈婚事,她也不管,表示坚决要建成水库才回家。在战斗中,“三芳”不断创造新纪录,挑运土方由每人每日300担提高到463担,推车运土方,220米的距离,4分15秒来回一趟,刷新了高工效纪录。
“三芳”擂台,越传越远,不久,全工地各工区掀起了万人竞赛高潮。在赛“三芳“的战斗中,不断出现高工效新纪录,涌现出成批“三芳”式的劳动能手,有力推动了高州水库的顺利建设。
策划:杨建华
统筹:朱文军
文字:茂名晚报记者吴祖光
图片:茂名晚报记者陈国汉提供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茂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