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不锈钢门窗

文章目录:

1、看看这些红点奖获奖设计,你我获奖指日可待了2、制造强省咨委会专家陈新:这条产业链或决定十年后广东的命运3、科学奇迹“两弹一星”到底是怎么研制出来的?

看看这些红点奖获奖设计,你我获奖指日可待了

去年底,在锤子手机的发布会上,罗永浩公开炮轰红点奖,老罗说:「(红点奖)是中国家电企业最喜欢花钱买的一个奖,这个奖在工业设计圈是一个笑柄。」要我说,老罗还是英明的,咱来掰扯一下。红点奖是知名的德国工业设计大奖,由设计概念奖、设计产品奖、设计传达奖三大奖组成,奖项设置为红点至尊奖、红点之星奖、红点奖、优异奖,其中红点奖的含金量比较低,每年都会有数百名设计师获得红点奖,但其他几个奖项尤其是红点之星奖,能获得者堪称设计界的导航灯啊。但就是这所谓设计界中的「奥斯卡」评出来的这些奖项也不是个个顶尖嘛,下面这些设计更像是「乡村爱情」获了「奥斯卡」。

1、无双图钉

无双图钉意外获得了 2013 年红点设计至尊奖,这就是个双头的图钉,普通的图钉使用起来其实很难用力,几乎不能一次性按入,而它很容易被按入,这个双头的图钉还可以固定文稿的角度。就是这样,多了一条腿的大头图钉就能获红点至尊奖啦,那我设计个三腿的图钉是不是也能获奖?不过话说回来,三条腿就有点多余了。

2、Pure Black & Pure White

这款刀具设计获得了 2011 年红点最杰出的设计奖,Pure Black & Pure White的设计相当简单,就是由三把刀和一个白条组成,评审组说极了钢琴键盘,颇有艺术感。呵呵,这设计很眼熟啊,白加黑嘛。不过呢说是这白条具有磁性,相当于刀架,配合黑色不锈钢刀具,上面涂的涂料便于清洗,好吧,勉强算你是方便消费者了。

3、32面钻石棺材

这个设计够奇葩的,这是获得 2011 年红点奖的设计,32面钻石棺材,毋庸置疑,这棺材的灵感来源于钻石,棺木选用北欧的桦树胶合板,被涂上黑色或者白色的涂料。也许,这正好满足了物质者的理想: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生前买不起大钻石,那就躺在大钻石里死掉。不过别说,这设计还是很庄严、肃穆、高贵的。

4、Loft 椅子

设计师 Bernhardt Design的这把椅子也斩获了红点奖,只能说,评委还真复古。这把椅子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评审说它体现了一种现代设计与古代建筑的完美结合,这么说来,老家的那些家具还都是艺术品呢,评审们没事来我这儿看看?

5、360 度观景阁楼

这个获得红点荣誉奖的设计比较有意思,由设计师 Jurgen Stoppel和Nuyken von Defele设计,阁楼是由安全玻璃制成的滑动门组成的四面墙壁,顶部和底部由热镀锌钢材组成。说是 360 度观景阁楼,也是 360 度被观景吧,在你欣赏美景的同时,别人也在欣赏你,要注意形象哦。不过在美景中搭个这样的阁楼,还是应景的。

6、Kross 水龙头

设计方 ISMA Creative的这个作品也获得了 2011 年红点奖,我实在不明白了,从侧面看,这就是个水龙头,从正面看也是个水龙头,人家非说人家的水龙头最大特点是:薄。你家的水龙头好看有什么了不起,我家的水龙头薄。

7、Shallow Swing 躺椅

这个设计获得 2012 年度的红点奖,Shallow Swing这个名字还真是高雅,创意来自双曲抛物线,既有稳定性又保证了织物的弹性,可是,我就是害怕别人说:看,那吃货居然躺在薯片上。我更害怕出去郊游扛个巨型薯片去。

制造强省咨委会专家陈新:这条产业链或决定十年后广东的命运

近期,《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首次采用星级图的形式划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布局相关产业的重要程度。

珠三角依然是产业布局的重镇,广深更是在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均位列核心城市。粤东西北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的布局中,在全省中占有核心或重要位置。

《规划》还提出,要“充分利用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工作。”

陈新,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从去年公布的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到近期发布的《规划》,均参与其中。

作为广东省制造业规划专家智囊团成员之一,陈新如何解读《规划》?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表现如何?《规划》将对广东制造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近日,南都记者就一系列问题,与陈新展开了一次对话。

陈新,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业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科协兼职副主席、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含数控一代)专家组组长、《机械工程学报》编委。

1/关于规划方案

南都:你如何评价广东这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规划?

陈新:广东经济的基本盘是制造,所以省委十二次全会第一条就强调广东要坚持制造立省不动摇。书记省长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个话。我们这么大一个省,如果经济脱实向虚,很多人可能会没饭吃。只有把制造业牢牢抓在手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规划》中的制造业布局,应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合乎广东实际、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甩掉西方的卡脖子之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包含在整个布局中。

《规划》中布局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我省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很多领域,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不是凭空做的产业规划,是符合广东产业实际的,加上我们有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支持,我相信“十四五”规划一定会落地。

10年以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我们会再造一个广东,我们的GDP或者工业增加值可能会再翻一番。

南都:这次规划主要是针对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布局,总体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陈新:个人理解,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区分是,产业规模已经比较大,全省的产值加起来在5000亿及以上,为支柱产业;目前规模还不是太大,但发展前景好,为新兴产业。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

第二个原则是粤东西北与珠三角要协同发展。就是把广东过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制造业的优化布局,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按照“一核一带一区”的战略格局进行制造业的整体布局和优化。

2/关于区域协调发展

A/

珠三角的发展极端重要

南都:珠三角一向是广东的制造业重镇。从这一轮规划来看,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还是在此重兵布局,你怎样认识珠三角在广东制造业规划中的作用?

陈新:珠三角的发展极端重要,新一轮发展中,要瞄准国际科创中心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以更高标准、突出创新驱动与示范带动,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特别是要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强化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大力推动补链延链稳链强链工作,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着眼大产业、盯紧大项目、力建大园区,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

要充分发挥“一核”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从全球产业竞争的高度、从全局产业发展的角度,系统谋划产业集群发展,整合国内外资源、推进全省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拓展“一带一区”产业腹地,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技术攻关、人才共享和要素互动,带动全省产业联动发展。

B/

湛江、汕头的领头地位一定要冒出来

南都:在粤东粤西,汕头和湛江分别布局了16个和14个战略性产业,并且在4个及以上的产业集群中为核心城市。作为省域副中心,湛江和汕头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如何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

陈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粤东粤西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但是早一些年人才都到了珠三角,自身的发展被耽误了一些时间,当然还有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现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湛江、汕头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带动粤东粤西加快发展,这个战略决策是非常英明的。

为什么要搞两个省域副中心呢?个人的理解是,粤东、粤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产业类型有些相似。在此情况下,如果不强化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就容易造成资源缺少问题下的内部竞争,甚至无序竞争,影响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粤东和粤西都布局了石化产业。这是一个重大产业,产业链可长可短。如果我们仅仅去卖原油,产业链很短,附加值很低,会造成恶性竞争,最后大家都没钱赚。

石化产业的产业链也可以做得很长,从初级的原油,到精细化工、高端材料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湛江引进的巴斯夫,巴斯夫是石化的后端产业,它就是把石化的原始材料做成高性能的后端材料,它做出来的塑料在某种场合可以替代钢材。这样做产业链才能够延长。

沿海经济带现在布局了多个石化产业基地,未来能不能再造一个广东,形成几万亿的产值,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该产业链能不能延长。

那么产业链怎么延伸?是大家都只集中在中低水平的重复恶性竞争,还是区域共同规划、协同作战,将产业向高端延伸、向全链条发展,这就与城市群建设有关了。

粤东粤西应分工协作,这一定要有个中心。如果汕头和湛江的领头地位冒不出来,协调一致的城市群的建设就很难实现。只有按城市群的格局来进行产业布局,政策、资源共享,产业链优化,竞争力就会很强。

个人认为,这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头作用发挥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城市群建设成效。现在省委、省政府已给这两座城市定义为副省域中心城市,赋予了一些作为城市群领头的功能,我希望他们能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C/

粤北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绿色发展

南都:在这次规划中,无论是在产业集群布局的数量上还是重要程度上,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城市都较为相似。但感觉河源处于较好位置,它有无可能成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湛江或汕头呢?

陈新:省里为什么只定了两个省域副中心?前面说过,因为粤东粤西的城市相对比较集中,产业类别也比较集中。而粤北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较远,产业特点、产业基础和类别差别也比较大。

像河源承接了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产业已有一定规模,韶关也承接了一部分,而梅州相对就少一些。还有如韶关工业基础较好,在装备制造、矿产冶炼等产业上比较发达。所以它们中要建立一个龙头,带大家一体化发展是比较难做到的。

但它们有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要建设北部生态屏障,确保整个广东的绿色发展。因此,在保护生态屏障的前提下去承接产业转移,并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是粤北各城市的根本出路。

3/关于产业布局

南都:在21个地级市都有布局的产业只有两个,一个是现代农业与食品,另一个是生物医药与健康,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陈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与食品这两个产业都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所以在全省布局,是因为这两个产业在我省已有一定规模,同时,这类产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需求容量是比较大的,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粤东西北发展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也有一定的基础。各个地方都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但在细分领域里可能会有不同。如珠三角是更高端的生物医药,粤东西北则更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药材基地,做加工产业。

农业更是如此。粤东西北发展农业本身就有天然优势。特别是粤北,要实现绿色发展,一定要重视农产品深加工与农业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也是粤北将来发展的重头戏。

个人认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在技术链条上的分工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按产业链布局形成一个合力,共同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产业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A/

海上风电势头正猛

装备制造业起支撑作用

南都:规划特别提到,“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中国等后发国家与日德美等发达国家大致处于相同起跑线,可以获得换道超车新契机。”能否说说这种提法的背景?

陈新:不能笼统地讲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处于同一水平。能源是一个行业,新材料的面更大。

中国的能源技术,个人认为在不少细分领域可以说已走在世界前列,至少是并驾齐驱。比如水电技术、输变电技术、核能技术、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我国需求大、基础好,是有发展优势的。在能源变革过程中,这些技术可以起到很大支撑作用的。

我国新能源的需求市场特别大。大市场有助于产品的迭代升级,对技术本身的提升和完善也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总书记强调的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的市场,新能源技术只要坚持依托好大市场不断迭代升级,是可能领先全球的。

关于新材料,它的面太广了,要说哪一个领域的材料走在前面,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有些新材料还是受制于人的。比如做芯片用的光刻胶,某种意义上仍然是被“卡脖子”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倍加努力。

南都:在新能源领域,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海上风电有哪些优势?

陈新:广东本身就缺能源,加上经济规模的继续增加,能源问题会显得比较突出。广东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在于,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禀赋,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阳江和揭阳等地,已经布局一些大型的海上风电项目,个人认为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海上风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装备产业。像发电机的叶片,比篮球场还大,这需要高水平的制造;把巨大的风机安放在海洋上,也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所以,这对广东发展装备制造业就形成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这几年广东在海上风电产业的基础建设和产业链培育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阳江的装备制造、不锈钢材料制造、碳纤维制造等等,对海上风力发电都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加快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极其符合国家需求,又符合广东本地需求,个人认为这是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

B/

没有落后的产业

只有落后的技术

南都:规划提到,“数字经济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巨大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怎样评价目前广东省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

陈新:大家知道,疫情之后,相比实体店消费,网络消费在成倍增长。疫情已让人们的消费形态悄然变化,这也会影响产业形态的变化。据了解,去年服务器的销量增长很快,说明网络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网络经济也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会带来新的需求。所以,从事制造的企业,一定要捕捉市场动态,调整产业结构。

陈新与广东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晶圆级倒装封装装备。

南都:广东现在的智能制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陈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是智能制造。根据智能制造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智能制造1.0、2.0、3.0、4.0。智能制造1.0是最原始的,2.0是数字化,3.0是网络化,4.0是智能化。广东现在是2.0-3.0为主体,2.0、3.0、4.0正在并行推进。所以广东智能制造的发展任重道远。

我想特别强调:传统产业是广东一个巨大的基本盘,因为传统产业很多与衣食住行相关,与人民生活相关,不能因为发展新兴产业就把传统产业丢了,这肯定不行。传统产业中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所以,我们要用新的技术去改造升级传统,包括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C/

智能制造的核心内容就是定制

南都:广东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问题?

陈新:未来的时代,年轻人的网上生活将会越来越丰富。

目前在软件领域,APP的发展势头很足,也许它并一定是特别高精尖的技术支持的。但因为市场需求很大,所以带动了该类网络软件的快速发展。

在工业领域,涉及产品优化设计、个性化定制、高效生产管控等工业软件层面,我们仍存在很大短板。应该是,工业软件开发我们欠账是比较多的,我们要先把欠账补回去,还要将工业软件上升级到网络环境。

以5G为例,5G的目的是支撑个人、企业、社会形成一个全链条的大容量低时延的数字应用。5G未来更大的作用应该是工业应用。比如,未来的工业生产可以实现跨地域、互动式、紧密性的合作生产。

如果沈阳的一家公司想要找广州某公司订一台发动机,他们可以通过高速网络与工具软件,紧密互动,共同设计一个发动机;并在制造过程时时监控,有问题可以随时调整,这就叫定制生产。

未来的智能制造时代,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实现客户深度参与的产品定制。

就像生活中限量版的包包更为珍贵一样,独一无二的产品更加珍贵。产品定制是同样的道理,是同样的文化,客户会参与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

定制对工业软件要求会更高,工业软件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技术。

所以说这种新的消费形式、消费业态会引起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催生软件、工业软件的升级与变革。

【记者手记】

制造业“跑线”专家

对广东的自信

“我这里写了份对广东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可以先看看。”刚一见面,陈新就把他拟定的一份《进一步优化广东“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递到南都记者手中。陈新在这份建议中指出,“能否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跨地区有效合作,是‘一核一带一区’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在采访中,陈新特别提到他上周在海天酱油自动化生产线的见闻。正是国内庞大市场需求的牵引,让这家佛山企业快速优化生产装备,使海天酱油厂一天的生产量达到一座日本酱油厂一年的生产量。采访结束后,他又急忙去会见一位等候多时的深圳来的企业代表。

作为一名深耕产学研领域的制造业专家,陈新认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符合广东产业的实际,符合广东发展的需要,符合广东的人文环境。

在对话中,他多次提到对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广东经济的基本盘是制造。只要把制造业牢牢抓在手上,广东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陈新在谈到沿海经济带对广东制造业的影响和对《规划》落地的信心时,两次提到,10年以后,可能会再造一个广东,广东的GDP或者工业增加值可能会再翻一番。

他说,到那个时候,广东的经济就更加稳健,整个产业形态也更加完整。而且它的抗风险能力也更强,真正使我们向着第二个一百年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他又一次强调:“我对此还是充满信心的”。

出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采写:见习记者 王诗琪 南都记者 黄海珊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科学奇迹“两弹一星”到底是怎么研制出来的?

◎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中国(穷得)三个人穿一条裤子,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中国种的是‘蘑菇云’,收获的是‘鹅卵石’。”但就在苏联毁约停援5年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大漠深处爆炸。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获知这一结果,或许会为当初的断言懊恼不已。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遗址。视觉中国供图

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没有任何资料,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对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研制出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两弹一星”,是一个科学奇迹,更是一个不解之谜。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弹一星”是几代人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它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面对严峻形势,中国人要造出核盾牌

原子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新式武器。由于它威力巨大,一经使用就震撼了世界。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扬言要用原子弹封杀中国,并在日本部署核武器。

“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 面对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1951年,远在法国的核科学家“小居里先生”请他的中国学生杨承宗回国后给毛泽东主席捎句口信。

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领导人也意识到,必须拥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

1955年1月15日,这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这天,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这是中央专门讨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一次历史性重要会议。

这个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拍摄照片的绝密会议,可资佐证的是周恩来总理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一份报告,以及后来会议亲历者的回忆。

会上,领导人听取了关于我国核科学研究人员、设备和铀矿、地质情况以及所需条件的汇报。最后,毛泽东主席说,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一个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大规模经济建设刚刚开始,我国经济力量还十分薄弱,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还十分落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最大的魄力,毅然做出了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历史证明,这个决策极其英明。

1961年夏天,中央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这种情况下,原子弹是继续“上马”还是“下马”,有了争论。

对此,聂荣臻元帅说:“我们现在需要科学技术,就像1927年需要一支人民军队一样,‘两弹’不应下马,应该攻关。”

有了坚强的领导,梦想起航。

一穷二白下,数十万人合奏“交响乐”

“两弹一星”,这曲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数十万人用生命合奏出来的。

被国家选择,也被历史选择,很多人的人生轨道因此被改变。

杜祥琬小时候的梦想是研究天文学,结果一辈子投身核物理。

1960年6月,后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的陈能宽突然接到通知:他要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在他并不熟悉的爆轰物理领域,近乎白手起家,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从此,他隐姓埋名长达1/4个世纪。

1961年1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把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秘密地告诉他,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这次谈话,改变了于敏的人生道路。一个月以后,35岁的于敏被正式任命为“轻核理论组”的副组长。

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人称“奇女子”的王承书用三个“我愿意”肩负起了国家的重托——研制原子弹的核心燃料高浓铀,用一台已经锈迹斑斑的手摇计算机,计算出海量的数据。

“两弹一星”背后,更多的是数以万计的无名英雄。

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第一块铀矿石来自广西。为了这块将要开启中国核工业发展道路的石头,十几名地质队员付出了生命。

1958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建设“核工业第一批厂矿”的七一一矿,自此拉开了新中国天然铀生产的大幕。

不过,开发铀矿是中国过去没干过的事,应用的是新技术,碰到的也都是新问题。

设备不足、人才不足,建设者们只能依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建矿最早、当时出产铀矿井铀矿石最多的七一一矿工作人员,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包括长眠于此的74位为找铀采铀捐躯的勇士。

在这曲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中,北京第六研究所(现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弹奏的是“序曲”——生产制造原子弹的原料二氧化铀。

1960年7月,当庄兴海等人满怀豪情来到北京第六研究所时,苏联专家已于当年6月突然提出终止合作、带着资料回国。

庄兴海回忆道,生产厂筹建初期,除不锈钢为进口,陶瓷缸、陶瓷泵、搪瓷搅拌槽、动力装置在内的材料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并因陋就简采用了一些闲置设备:买不到不锈钢阀门,就用试制的不锈钢拷克替代;一时设计不出正规的热分解炉,便设计制造简易的二氧化铀煅烧炉,并用耐火瓷管代替供应有缺口的耐火砖。

正是靠一股自力更生的干劲,硬拼无数个日日夜夜,建成了二氧化铀简法生产厂。

到1962年底,这个名字里既没有“矿”也不带“厂”的单位,提供了吨量级的高纯度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加速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程。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德元曾回忆道,即使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举足轻重的人物——彭桓武先生当时也并不知道氢弹是什么样子。为搞清氢弹“模样”,大家做过现在看来很“蠢”的事——把好几个月的《纽约时报》借来,一页一页翻,希望找到蛛丝马迹,可惜什么也没有找到。

这些探索者手中只有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主要“兵器”是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颗火热的心、一颗不知疲倦的大脑。

北京花园路三号院14号楼,我国顶尖科学家曾在此为研制氢弹拼搏了两年多。

当时规定,每天晚上下班前要把所有材料统一存放在保密室,按张领取的草稿纸用完也要统一回收再由专人烧毁,一切工作只能在办公室完成。

那时,所有人都主动加班加点,以至领导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晚上十点规劝工作人员下班。许多人抹不开情面假装离开了,瞅个空子又回到办公室继续挑灯夜战。

在日复一日的计算中,科学奇迹诞生了。

前方喜讯频传,大国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那是至今让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仁宇印象深刻的日子。

当时,包括胡仁宇在内的刚从爆心撤回来的参试人员,被安排在离爆心几十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坡上。当听到广播里发出“起爆”的指令后,大家起身转向爆心方向,看到远处火球翻滚、蘑菇云冉冉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现场欢快激动的场面,胡仁宇至今难以忘怀。

仅仅26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巨大无比的蘑菇状紫色烟云产生的强烈冲击波卷起沙尘,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戈壁滩。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新华社图片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那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一直守在电话机旁的他,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长长地舒了口气。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图片

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氢弹爆炸成功,我国仅用时26个月,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这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是一记漂亮的反击。

1999年,《纽约时报》以3个版面刊出特稿:中国是凭本事还是间谍来突破核武器发展?

当时接受记者采访,于敏指着报道说:“这句话说对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70年4月24日,历经艰难攻关,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送上了天。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新华社图片

虽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功能十分简单,其成功发射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一颗卫星本身。可以说,它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

“东方红一号”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打破了西方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为国人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它的研制为后续航天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探索了工艺流程,培养了人才队伍,为中国航天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更重要的是,“东方红一号”研制攻关过程中凝练出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我国“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来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奋勇向前。

亲历者说

谢建源:我们用废弃手套箱做爆炸试验

陈瑜

受访者供图

22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由18个厂区组成。

82岁的原子弹、氢弹研制者谢建源家中进门的玄关墙上,是一张他用四张厂区照片拼接起来的221基地鸟瞰图。

受访者供图

221基地一生产部102车间,是谢建源终生难以忘怀的地方,他在这里成家立业。1964年7月至1967年7月期间,谢建源在那里参加研制生产原子弹、氢弹的“会战”,并认识了终身伴侣骆继湘女士。

1964年初,谢建源响应时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李觉“到‘前方’去,到‘草原’会战去”的号召,3月到了“草原”,4月被派往404厂实习。

6月下旬,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朱光亚通过调度电话,要包括谢建源在内的大学生返回221基地,说有紧急任务。谢建源刚巧搭乘我国第一次运送核部件的专列,在严密护卫下回到“草原”。

回到“草原”,车间技术负责人、车间副主任宋家树(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告知,6月13日车间发生了8号切屑燃烧事故,全工段被污染,80多人因此住院治疗,车间因此停产。当时已临近产品出厂日期,尽快解决切屑处理问题迫在眉睫。事故起因是车间准备把浸泡在四氯化碳中的切屑从小桶中倒出装入大桶,以便运到202厂进行回收处理。装桶时想多装些、压紧些,结果造成有些切屑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了自燃。

切屑处理非常重要,它不仅影响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程,也是今后要进行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时,既无实验场地也无实验设备,包括谢建源在内的4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攻艰小组,解决切屑处理问题,保证储存和运输时的安全。谢建源担任小组负责人,虽然当时他还是未转正的见习技术员。

没有场地,在车间西边空阔的草地上铺上塑料布,这就成了大家的小实验场。锯一根不锈钢管当作搅拌棍,自己设计一些简单试验设备,大家就用这样的“土”办法进行试验,逐渐认识切屑燃烧的规律。

当时,大家全身心投入,每天早起就往车间走,在车间洗漱后到食堂买二两稀饭,吃个烤馒头片即投入工作,晚上都在办公室学习、整理实验数据等,基本要到十点后才回宿舍。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但没人觉得单调。

通过一次次尝试,大家对切屑的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用最经济简单的办法,圆满完成了任务。

指导研究工作的宋家树曾这样概括:在第一颗原子弹攻关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铀切屑燃烧事故,成为影响攻关的一大难题。谢建源参加并负责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在大量试验基础上提出防止燃烧、灭火及储存的一套方案,使问题得到解决。

氢弹研制攻关中,102车间的主攻任务是研制生产出合格的轻(热核)材料部件。当时,谢建源和团队连听都没听说过轻材料,文献资料上也仅有关于这种材料理化性质的简单描述。没有试验方法可借鉴、没有试验的仪器设备、也没有试验的场地,什么现成的条件都没有,谢建源和团队就自己创造条件,自己改装设备。比如,在进行轻材料的粉尘爆炸试验时,拣来废弃不用的手套箱,用它来模拟机加工时的密闭工况,配合当时一种较为简陋的橄榄型吸尘器进行爆炸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102车间不仅在科研生产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结出了丰硕成果,而且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

编辑:黄磊

审核:朱丽

隔音降噪门窗

高端别墅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上一篇: 英国铝合金门窗标准規范
下一篇: 英德市断桥铝合金门窗厂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