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崛起看淮北

皖北崛起看淮北

皖北崛起看淮北 更新时间:2010-10-17 7:55:20   地处安徽省最北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淮北市,是一座“缘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  与国内不少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一样,近年来淮北也出现了城市发展历史欠账过多、基建设施落后、综合承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成长滞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难题。尤其是煤炭资源锐减,持续高强度采煤造成土地大面积塌陷,让这座人口超过200万的年轻城市承受着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沉重压力,疲态渐现。  2007年年底,从安徽省属企业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一职出任淮北市市长的许崇信,就面对着这样一个“摊子”。  三年来,这位与煤炭打交道30多年的“企业家”市长,努力帮助充满历史悲情的淮北全面实现转型,找回曾经的光荣和梦想,并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战略,是他的“秘密武器”。  “淮北要真正发展起来,除了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外,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许崇信说。  煤与非煤 双向突破  《中国经营报》:作为一位阅历丰富的“老煤炭人”,面对淮北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现实,你心中的危机感会不会比别人更强烈?  许崇信:三年前我到市政府工作后,就一直在思考,煤炭是一次性资源,总有一天要挖完,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今后何去何从?我挖了30多年的煤,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感受会比一般人更深切一些。淮北建市50年来,累计生产原煤7亿吨,煤炭产值曾经占淮北工业总产值的80%,后来逐年下降,原因是一些老矿区产量衰减不断加快,新矿区增量不足。  2009年3月,淮北市被国务院确定为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已获得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4.05亿元,不久前,中央财政又给我们预拨了转移支付资金2.89亿元。现在,煤炭产业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依然是无法轻易取代的主导产业,但我们为此也付出了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严重挑战。  《中国经营报》:煤炭对淮北经济结构的影响根深蒂固,淮北转型,难以跳出煤炭产业本身,你们如何解决其中的矛盾?  许崇信:淮北转型最重要的就是产业转型,离开产业的基础,没有钱,其他什么都转不了。我们产业转型的整体思路是,“老的产业做强做大,新的产业更新换代”,简单说就是延长产业链。  淮北的煤炭品质非常好,我们是全国重要的炼焦煤生产基地,一年可以给华东地区提供1000万吨的炼焦煤,大多是直接供给钢铁厂。以前我们只是提供原材料,煤炭附加值都被别人拿去了,现在战略思路进行了调整,比如大力推进煤化电一体化项目、盐化项目,实现煤炭深加工,链条延长了,附加值提高了,能自己赚的钱不给别人。如今,我们正以临涣煤焦化电项目和南坪精细化工园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精深加工,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煤化工基地,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把煤化工产业打造成淮北市新的支柱产业。  再比如说,我们要发挥以矿山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满足淮北市周边200公里半径内每年300多亿元的矿山机械的市场需求。目前,依托中国煤矿机械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平台,我们兴建了淮北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了矿山设备专业市场,努力在现有1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中培育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煤矿机械制造产业规模和层次,打造机械制造业基地。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这几年淮北非煤产业成长速度也很快,目前整体情况怎么样?未来你们对非煤产业定下了哪些战略发展目标?  许崇信:淮北地下是煤,地上是粮食,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非煤产业,大有可为。2009年,非煤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5%,传统煤电产业占工业比重由2008年超过70%降至2009年的60%左右。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陶瓷建材等非煤产业,年增长率至少为35%,多则高达85%。尽管市财政很紧张,我们还是设立了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加快培育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要同时打造煤电产业和非煤产业两大“千亿板块”。煤电产业方面,到“十二五”末,预计实现煤炭产量6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400万~500万千瓦、煤化工产值200亿元,煤电化总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非煤产业方面,计划用两三年的时间,打造6~8个百亿元新产业,到“十二五”末,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融资百亿 路通财通  《中国经营报》:你刚才提到,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发,造成淮北市内出现很多塌陷区,这对你们推进城市转型可能是一大挑战,如何应对?  许崇信:我们要化废为宝,把它们很好的利用起来。塌陷区如今很多成为塌陷湖,反而是城市里一种宝贵的资源,近期我们准备花6亿元建造环湖景观带,工程完成后,周边城市景观会大为改善。将来的淮北,有河有湖,会显得很有灵气,是很宜居的城市。  以前,淮北市所有的配套功能,都是为了满足资源型城市的生产需要,现在这显然已经很不够了,我们要向服务型城市转变,改造塌陷湖,只是我们“产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整体转型工作的一个试点。  产业化上面已分析过,而城市化,具体来说,就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我们确定了“东进南拓”战略,去年4月动工修建城市外环路,预计今年年底北段和南段均建成,同时通过35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大开发,把“三山六湖九河”引进来,将来城市面积扩展到100万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也要达到100万。  还有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我们从集中居住区做起,提出“六靠”的建设方法,能靠城的靠城,能靠矿的靠矿,能靠路的靠路等等。相关的10年规划已经做好了,正准备实施。我的想法是,城乡一体化不能单独推行,要通过土地置换大面积地实施。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近期淮北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投入力度很大,这应该有助于改变以往落后闭塞的尴尬局面。但巨额的资金从何而来?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投资债务风险?  许崇信:目前,蚌埠、宿州、淮北到徐州的城际铁路,已纳入“十二五”建设规划,正积极争取在“十二五”前期实施。我们还将从淮北新东外环的东北角建两条55公里长的快速通道,分别直达徐州观音机场和京沪高铁徐州站,行车时间都是40分钟左右。到时候,机场就是淮北的机场,高铁就是淮北的高铁。公路网的投入也很大,重点放在濉溪县,一共258公里,覆盖全濉溪,争取“十二五”的前两年完成。这样一来,淮北的航空、铁路、公路全活了。  我们的交通基建投资资金大体上有四个来源:财政拨付、银行贷款、社会投资和卖地收入。其中银行贷款主要通过投融资平台来获得,而卖地收入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至于所谓债务风险,我们算过大账,只要国家现行的土地出让政策不改变,完全有足够资金实施既定的目标。融资上百亿元,过去想都不敢想,而到现在为止,我们出让土地的融资额不到60亿元,空间还很大。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势头,也让我们很有信心,去年全市财政收入是52亿元,今年应该能达到80亿元,预计到2012年本届政府换届时,全市财政收入能突破100亿元。  “皖江”“淮海” 左右逢源  《中国经营报》: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安徽省出台的支持皖北发展的意见,却未把淮北包括在内,这会影响你们未来的发展吗?  许崇信: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曾多次指出:“示范有范围,承接无界限;皖江有皖江的优势,皖北有皖北的特点,只要主动出击,加强对接,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就一定大有可为。”我们的策略是借势而为、借力发展,打造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优平台。  确实,除了濉溪县外,淮北市不能享受省里给皖北地区三市7县的扶持政策,但这一点不能孤立地看。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的政策环境固然重要,不过归根到底还是靠自己。省里支持皖北的政策不覆盖淮北,恰好说明淮北相对其他三个市还是有一些优势的,至少我们是工业城市,它们都是农业城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全省的共有品牌,也是省内各市的共同机遇。从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指标综合分析来看,淮北市与皖江各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产业层次、产业结构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色,与长三角城市互补性更强,所以,我们有信心在皖北崛起中抢得先机。承接产业转移,没有投资者说一定到哪里去,这取决于我们的政策和努力。皖江城市带和合芜蚌的发展,对我们也有带动作用,将来可形成产业梯度转移,资金和项目最终还是要流向皖北来,我想投资者不会放弃淮北。  《中国经营报》: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以前是淮北的劣势,如今有望转化成优势,因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也不断提速。作为这个核心区的重点城市,淮北如何看待与区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许崇信:淮海经济区涵括苏北、鲁西南、皖北以及豫东约20个城市,1.3亿人口,正好是四省相对欠发达的边缘地区,潜力比较大。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已完成《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目前,淮北市正与经济区内各城市携手,争取国家发改委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我们关心的更多是如何联合,而不是相互竞争。  前不久,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四省八市在江苏徐州召开了市长会议,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等数个重要文件,大家都希望把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大盘子里去。  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的一员,我们正积极努力融入以徐州为中心的这一区域中,主动承接徐州市的辐射和带动。最近,我们采取“飞地”模式,在市内段园镇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争取徐州市外迁企业更多地转移到淮北来。  煤城转型六大难题  一是主导资源日趋枯竭。  近三年来,全市煤炭产量分别为1178万、1137万、1089万吨,年均下降3.8%。  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经过近50年大规模煤炭开采,已造成25万亩土地沉陷,长期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使得淮北成为全国缺水较严重的城市之一。  三是社会负担日益沉重。  截至2009年底,全市煤矿关联企业退休人员为4.8万人,且每年呈递增趋势,到年底因煤矿塌陷而失地的农民将超过30万人。  四是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资源型产业关联度较低,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长期过分依赖煤炭。  五是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偏低。  淮北市的城镇化率达到5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是低碳经济冲击传统产业。  推动低碳经济与适当发展高碳产业之间,应找到很好的平衡点。  记者手记  淮北的未来在哪里?  淮北的未来在哪里?当地政企各界一直在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资源之丰富令人艳羡。但多年来,淮北一直廉价向外界供应煤炭,资源开发停留在粗放式的较浅层次,触角早已深入当地的央属煤企,又牢牢掌握产业话语权,淮北市自身捧着“金饭碗”,却不如外人想象的那样过上好日子。  况且,长期依赖煤炭产业,导致当地经济结构单一,而经过50年的高强度开发,淮北一大批煤矿因矿床枯竭而相继关闭,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浮出水面,让地方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浸淫煤炭业30余年的市长许崇信,当然明白唯有深度开发煤炭资源、延长煤炭产业链,淮北才能在新一轮区域和城市经济竞争中争取主动。“能自己赚的钱不给别人”,这是他言简意赅总结的一句话。  而发展非煤产业,淮北近年来更是下足了工夫。据悉,当地部分官员曾认为这是一步险棋,担心一着错满盘皆落索。但迄今为止的事实证明,这步棋是走对了。2009年,淮北市非煤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接近48%,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上升近28%。  如今,淮北的“棋盘”上,煤电、煤化工、食品、机械、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六大主导产业,加上势头迅猛的酿酒业的均衡战略布局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的“三化”战略,也逐步走上正轨。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淮北的产业结构无论如何变化,仍无法完全离开煤炭主业,但有理由相信,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煤城,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3.15怎么处罚

人工智能框架大比拼

《你好

上一篇: 皇室婚礼和明媚天气提振英国5月份零售额
下一篇: 皖新传媒股成功上市文化航母扬帆起航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