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汕头万亿投资和上海1.8万亿投资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汕头万亿投资以及上海1.8万亿投资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汕头和广州哪个更发达中国有多少亿万富翁?现在最具有投资潜力的三四线城市有哪些?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住房还值得投资嘛?汕头和广州哪个更发达广州相对于汕头来说更发达。虽然汕头也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但是与广州相比,汕头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都较低。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是国内外知名的商贸、物流和旅游中心。同时,广州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虽然汕头也在近年来加大了对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投入,但与广州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有多少亿万富翁?胡润全球财富榜,中国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有658位,亿万富翁家庭的统计来自于2018年胡润财富报告显示资产超过1亿人民币的家庭有999200个,从胡润财富统计的数据看,我国亿万富翁的数量约100万人,考虑到胡润只统计公开公布财富的人,而拥有1线和2线城市多套住房的人不在统计范围里,拆迁户居多,我们家楼下居住一个拆迁户,拆了9套房,总共630平方,按照8万一平的算,价值5000万人民币,这样的拆迁户还是比较多,所以我估计我国的亿万富豪在200-300万左右,一起看一下公开财富的亿万富翁城市分布情况。
亿万富翁城市分布政治中心北京以19.9万个亿万富翁家庭数量排名第1,占比19.92%,北京在各大榜单的富豪上榜数量也是排名第1。
金融中心上海以16.7万亿万富翁家庭数量排名第2,占比16.71%,截止到2018年末,香港总人口为748.25万人,按照1个家庭平均3个人算,香港有249万个家庭,相当于香港15个家庭就有一个亿万富翁家庭。
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以12.6万富豪家庭数量排名第3,占比12.61%。
还有其他让人惊奇的数据。
温州GDP全国第35,但是民间经济发达,造富的能力强,上榜的亿万富豪的家庭为1520,排名第11。
汕头GDP排名全国98位,上班的亿万富豪家庭数量为660位,排名第25,潮汕商人还是厉害。
澳门上榜的亿万富豪家庭数量为410位,截止到2018年底,澳门总人口为62.1万人,按照1个家庭平均3个人算,澳门总共有20.7万家庭,相当于513个家庭就有一个亿万富豪家庭,和香港还是没有办法比。
现在最具有投资潜力的三四线城市有哪些?三四线城市虽然房价比较接近,但实力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要说潜力,三线当中绝大多数都比四线潜力更强。三线城市当中有些甚至不亚于二线,之所以划为三线,纯粹是因为城市规模小或者人口少,再者就是经济以外的综合实力弱一些。比如唐山是河北第一经济强市,但是经济规模排在其后的石家庄是二线,而唐山却是三线。
三线城市当中综合型强市比较少,而正是这些城市未来会是一二线以外最有发展前景的。这当中潜力最大的当属海口,海南的规划现在已经是举国瞩目,海口作为海南省会,必然是大规划大中心的所在,前景不言而喻。唐山是三线当中仅有的几个沿海城市之一,而且经济比省会石家庄还强,还是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支点之一,前景可期。洛阳是中西部普通地级市当中经济和综合实力都最强的城市,目前是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紧邻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利好因素的持续性还是比较强的。珠海就不必多说了,几乎是一个微缩版的深圳,如果不是因为城市小人口少,这会是一个新一线级别的城市,目前有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发达城市,人均经济领域居全国前列。此外镇江、扬州、威海、三亚等城市也都是民富程度较高、旅游业发达的城市,都有着美好的未来。
四线当中没有什么综合型强市,单纯的经济强市也少之又少,不过民富程度较高、民间经济比较活跃的城市还是有的,比如能源大市鄂尔多斯,这是国内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比香港还要高,这类城市有实力成为强市,但经济转型和远景规划很重要。舟山的地理位置是四线当中最好的,北边上海、旁边宁波,经济特色明显,民富指数较高,有长三角为依托,发展优势强于绝大多数。日照去年是山东省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这个曾经的旅游海港城市正在向多元化经济转型,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住房还值得投资嘛?数据告诉我们,长三角不仅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还是中国甚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根据2016年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当时定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26个城市:当时,这26个城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按照《纲要》强调,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点和关键。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4月10日,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上海站情况通报会上,上海相关人士表示,上海将全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前发改委正在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上海正在与江苏、浙江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案。2019年1月,上海市《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并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019年3月5日,在2019年工作报告的工作任务中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继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我国在城市群规划和建设方面的又一战略布局,我国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省市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历来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区域“引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的规模是最大的,在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后,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也顺理成章的上升为了国家战略。
世界城市群:格局与概念
城市群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带”理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带动周边区域,而会同几个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的城市,共同组成区域中心、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的都市群,多个都市群又会形成一个“大都市带”。因此,城市群被认为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最高组织形式。
从世界发展进程中看,城市群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多为分散、均衡的点状分布,且相互之间联系松散。第二阶段,工业化时期,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第三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中心城市的周边,相继出现一些次级中心城市,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增强。
第四阶段,后工业化时期,逐步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布局,而随着信息化的出现,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呈现高频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一个城市群形成。工业化进程较快的西方世界,城镇化程度要远高于目前的中国,以及第三世界。而城市群的发展,也领先于世界。一直以来,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共有五个。
所谓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指世界上最大的数个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城市群一般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承认的大型世界级城市群有五个,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第一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来头很大,涵盖了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等多个大城市核心,外加四十几个中小城市。面积虽然只占美国的1.5%,但是人口却占了美国的20%,城市化水平在90%以上,纽约更是世界上经济最强的城市,这个城市群毫无疑问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以及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包含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其中,纽约是世界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和著名的都会区。该城市带长965km,宽48km~160km,面积为13.8万km2,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为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第二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这是一个跨国的城市群,从美国这边涵盖了芝加哥,底特律这样的大都市,而加拿大涵盖了多伦多以及蒙特利尔,都是双方拥有极高实力的城市,而芝加哥的繁华,底特律汽车城之称让人陶醉,多伦多是加拿大实力前五的城市,仅仅这些加起来就已经能被称之为是一个世界工厂。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分布于北美五大湖沿岸,包含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等城市,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其中,芝加哥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第三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这个城市群几乎涵盖了日本所有大部分繁华的城市,大家所熟知的东京,京都,神户,大阪等都连成了一片,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7000万人,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面积却生活了几倍于北京的人数,这里拥有全日本80%的金融等机构,是一个
不折不扣的世界级金融圈。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以日本三大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为核心,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其范围包含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城市,分布着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其中,东京是世界著名的都会区。
第四是英伦城市群。顾名思义,这里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涵盖了世界大都会伦敦,还有世界工业之都曼彻斯特,还有各工业重镇,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人,看数据似乎有点小,实际上的确如此,这个城市群是城市群面积最小的城市群,但是千万不要觉得没有实力,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群,城市密度也是最大的。
英伦城市群以英国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含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城市。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其中伦敦现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第五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欧盟的建立给欧洲许多国家带来了便利,而这个城市群就在欧洲的西北部,主要的城市都是大牌,比如巴黎,阿姆斯特丹,海牙等,总面积达到了145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世界级城市群了。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由法国巴黎城市群、比利时—荷兰城市群、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构成,包含巴黎、布鲁塞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埃森、科隆、多特蒙德、波恩、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城市。其中,巴黎是法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西欧重要的金融和交通中心之一。鹿特丹素有“欧洲门户”之称。法兰克福是欧洲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
世界级城市群:标准与条件
作为中国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已经完成对英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城市群的超越,但人均GDP等指标还是落后太多。一般认为,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应具备以下的条件:1.区域内城市密集。2.拥有一个或几个国际性城市。3.多个城市之间有较明确的分工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拥有一个或几个国际贸易中转大港(如纽约港、神户港、鹿特丹港)。
5.城镇人口至少达到2500万。6.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从这几个条件看,长三角全都符合,因此当选世界级城市群没什么争议。而与长三角几乎同时提出的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也早都提出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口号,他们该如何突破自身屏障,与世界城市群一较高下。
国内城市群:格局与19城市群
如今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了60%,我国各区域特别是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到了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城市群”现象,所以不能再通过“以点带面”为主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了,而是应该以更高层级的“以群带面”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这里所说的“群”就是指城市群,而这里的“面”应该是更为广阔的区域,甚至是全国。所以我国重点发展一些城市群,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中国城市化历程看,城镇人口增长来自三个部分:自然增长、乡城迁移和行政区划变动。行政区划变动引致的城镇化可简单理解为就地城镇化,包括县改市(区)、乡改镇、村改居,以及其他城镇空间范围扩大。1978-2016年,中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883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从102个增至297个,市辖区从408个增至954个,县级市从91个增至360个。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直到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于2014年明确将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和基调。2008年以后,城市群规划文件正式进入“国字头”时代。国务院连续发布了长三角、珠三角规划,均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按照不完全统计,中国各种称呼的城市群超过30个。在国家最初确定的国家级城市群中,只有3个——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又增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达到5个。“十三五”规划中对城市群的格局,基本定
了调,进入国家视野的城市群共19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
按照恒大研究院的报告分析来看,简单按照当前趋势推算,未来2亿新增城镇人口可能将有约50%、即1亿人左右来自乡城迁移,其他则将来自自然增长(如按照自然增长率4‰推算,2018-2030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累计约4300万,占21%左右)和行政区划变动。到2030年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在七大城市群
19大城市群以1/4土地集聚74%人口,创造90%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77%。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19个城市群。
19个城市群土地面积合计约2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1982-2016年,19大城市群常住人口从7.1亿增增至10.2亿,人口占比从70.3%增至73.7%。2016年城镇化率60.2%,即城镇人口6.1亿,占全国城镇人口的77.3%。2016年GDP合计67万亿,占比90.2%。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为9904万,未来有望突破亿人。成渝城市群为9137万人,未来有望更加接近乃至超过1亿人,届时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组成5个人口亿级城市群。
国内五大城市群:谁是最强城市群
真正从人口、经济等各方面比较,能撑起中国未来城市群框架的只有这五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出发点,这五大城市群是三大战略叠加最明显的地区,也是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占国土面积11%、人口40%的五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55%,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3.6%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35%的国内生产总值,无疑是领头羊。从人口吸引力看,五大城市群也领先国内。从人口增量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受益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五年常住人口增加近700万,人口凝聚力居首。
珠三角城市虽然面临制造业向内陆转移的压力,但2015年人口规模相对2010年仍增长4.6%,人口吸引力突出。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规模均超1亿人,虽然人均效益仍与发达城市群相差较远,但其依然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也是带动整个中西部崛起的核心,未来增长空间较大。至于其余14个城市群,都是各自区域的发展核心,但由于规划滞后以及经济水平受限,尚无法与五大城市群争锋。
国内三大城市群:谁符合世界级城市群
按照恒大研究院的报告分析来看,中国19大城市群基本为“3+2+14”,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作为19个城市群中最成熟的三个,以全国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23.3%的人口,创造了39.3%的GDP,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2016年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2.1、1.81、1.28;其中,三大城市群2016年人口合计占比较1982年提升5个百分点。
除三大城市群外,成渝、长江中游两个城市群共覆盖五个省份,是其中规模较大、同时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跨省级城市群,两大城市群以5.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15.5%的人口,创造了15.6%的GDP;由于过去长期大规模输出农民工,2016年人口占比较1982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2016年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0.92、1.07。
从区位、资源禀赋和近期增长看,成渝、长江中游未来有望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代表。其他14个城市群以14.9%的土地面积集聚了34.9%的人口,创造了35.4%的GDP,2016年经济-人口比值平均为1.01;2016年人口占比较1982年略增0.7个百分点。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达9900万,中原、海峡西岸、哈长、北部湾四个城市群人口均在4000-7000万之间。
而关中平原、辽中南、黔中、滇中四个城市群人口在2000-4000万,而山西中部、兰州-西宁、呼包鄂榆三个城市群人口在1000-2000万,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不到600万。此外,14个城市群中的哈长、辽中南城市群两个城市群当前面临人口减少;哈长城市群2016年常住人口缺失,但当年户籍人口较2010年减少160万。
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
从2016年城市化水平看,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率最高,达84.9%,未来城市化空间较小,城镇人口增加将主要依赖于区外人口迁入;长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呼包鄂榆、山西中部、宁夏沿黄等6个城市群均在60%-70%之间,但京津冀城市群的河北省城市化率仅为55%;中原、北部湾、滇中等3个城市群城市化率不足50%;其他9个城市群城市化率则在50%-60%之间。
简单测算,先不考虑区外人口迁入,依据各城市群当前城市化率适当调整到2030年提高幅度,并结合联合国预计的自然增长率,估计19个城市群到2030年城镇人口增量合计近1.3亿,假设有约3000万人口净流入,则2018-2030年城镇人口增量比例可达约80%。
基于发展趋势、经济-人口比值、近期人口净流入以及区位等因素,在大致假设区外人口迁入分布的情况下,2018-203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增量占比有望达约60%。到2030年,19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合计占比或将从2016年的73.7%上升至74.6%左右。
未来向19个城市群集聚的人口以及19个城市群内部流动的人口,将主要集聚到千万级以上的大都市圈。从城市和都市圈来看,以常住人口论,2030年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1000万级城市和12个以上2000万级大都市圈。从国务院规定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城区常住人口看,中国现有北上广深4个千万级城市,以及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南京、郑州、杭州、沈阳、佛山、东莞等10个500-1000万人城市。
从市辖区常住人口看,中国现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等8个千万级城市,有南京、东莞、西安、佛山、杭州、青岛、沈阳、苏州、汕头等9个500-1000万人城市;其中,南京、东莞、西安、佛山、杭州五个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超过700万。考虑到人口流入以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行政区划调整,未来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市辖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
从都市圈常住人口看,中国现有上海、京津、济南、武汉、郑州、成都、杭州、广佛肇、深莞惠、苏锡常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南京、沈阳、宁波、长株潭、西安、合肥、南昌、长吉、石家庄、哈尔滨等13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
其中,青岛和重庆大都市圈人口已超过1900万,厦漳泉都市区超过1750万,预计青岛和重庆大都市圈人口未来有望突破2000万。2016年,上述23个大都市圈土地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8%。常住人口4.7亿,占比34.1%,城镇人口3.3亿,占比41%;GDP合计41万亿元,占比55.1%;经济-人口比值为1.61。
在国家提出打造三大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长三角其实早已晋升世界级。从GDP看,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从人口看,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人均GDP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人均GDP平均值分别为京津冀平均值的1.7倍和1.4倍。
河北省大部分城市人均GDP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后,且远低于京津冀平均水平。长三角江浙沪地区人均GDP水平最为均衡,京津冀分化明显。城镇化率上,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广东9市区位集中,一体化程度高,而京津冀和长三角还有河北、安徽等省市较落后的城镇化区域,拉低了平均值。
长三角、珠三角人均财政收入平均值均为京津冀平均值的1.3倍。长三角、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均为京津冀平均值的1.2倍。另外,三大城市群的最大区别是“均衡性”问题。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从GDP、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指标看,京津冀中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差异较大,河北大部分城市的人均收入、财政收入都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后,且远低于京津冀平均水平,成为明显的洼地。
而长三角各省城市虽有差异,但落差较小,属于较均衡的地区。一城独大导致的均衡性不足,这或许会成为京津冀晋升世界级城市群的最大障碍。而河北的困境在于一个“C”形的贫困带。河北还有39个国家贫困县,60多个省级贫困县,承德、张家口、保定地区的贫困县围绕北京形成了一个“C型”贫困带。目前提出的疏解北京的首都功能、雄安新区的建设,多少能带动贫困地带的发展,但对贫困带的辐射作用有限。
在城市群的联系紧密程度上,京津冀也远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广佛同城、深圳东莞之间的产业协同,使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联系紧密度最高。长三角区域江浙沪地区,城市密集,产业转移、协同发展关系明确。京津冀区域经济联系网络中北京、天津、廊坊、唐山经济联系十分紧密,但“C型”贫困带城市与其他城市联系程度较小。京津冀要晋升世界级城市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亿人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廊坊、邢台、邯郸、衡水、沧州、承德共13个城市,区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人口超过一亿人,占全国的7.23%。
第二是以香港为中心的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面积:约18.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人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面积达18.1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6500万人。
第三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积:约20.1平方公里人口:约1.7亿包括上海市以及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徐州),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全境和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市,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7亿。
国内城市群:长三角PK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和长三角到底谁更强?一直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我国的两大经济发动机,二者各具优势,不分伯仲,认真比较起来,哪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更胜一筹。从地域面积上来讲,长三角覆盖一市三省,以上海为中心,囊括江苏、浙江和安徽,比珠三角影响范围更广。
上海是中国也是整个远东的重要经济城市,在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带动下,南京、杭州和合肥都以长三角副中心的身份不断成为人口吸纳能力超强的二线城市。而在这一点上,珠三角显得稍为逊色,除了广州和深圳两大核心城市之外,佛山、珠海和汕尾等二线城市都乏善可陈,而且珠三角全境基本在广东一省之内,甚至对粤东和粤西都带动不大,整体实力和均衡发展上比长三角略显不足。
相比较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的方面。在优势方面,首先显然长三角区域的规模更大,长三角地区的规模体现在面积、人口数量和GDP总量都比“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中,总共有26座城市划入其中,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六座GDP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
从战略定位上看,长三角东邻日本,是亚太地区数一数二的国际窗口,而且自“一带一路”战略提上日程之后,长三角日益成为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桥头堡。相比之下,珠三角背靠香港、澳门,长期以来以“前店后厂”的模式通过港澳辐射整个东南亚。而且在吸收外资的能力上,深圳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这是深圳能够从一个小渔村迅速跻身一线城市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交通区位上看,长三角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向西可以沿江向西部地区施加影响,向东可以通过出海口把产品推向世界。与长三角的铁路、公路和水运网络不同,珠三角的交通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庞大的港口吞吐量上。香港港和深圳港是南中国地区有名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仅前年来说,珠三角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就超过旧金山湾区的两倍,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东京湾的三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引擎。
从发展潜力来看,尽管珠三角有广州和深圳两个超大型城市坐镇,但还是无法掩盖“后继不足”的短板。除了广、深两市之外,其余城市都未形成规模,也没有塑造出自己的都市圈。长三角则不同,上海为龙头老大,辐射带动南京、杭州和合肥,南京作为江苏省的行政中心又与苏州互补长短,合力形成长三角次级都市圈,同时借助与合肥、芜湖等地的密切联系,带动欠发达的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可谓环环相扣。
下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这五大城市群牢牢把控着世界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以及权力中心,可谓世界的发动机所在。但这已是旧秩序时代的格局,新的挑战者已经崛起。随着中国经济攀升至世界第二,长三角城市群无论是人口、经济,都已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而早在世纪初学术界已认可其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中国目前有三个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翼城市群。按照中国这三城市群的经济总量、人口、面积看,已经基本具备,但是按照人均GDP、收入、金融等产业看,还是一定的差距。中国唯一的最接接世界级城市群的就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012年4月10日,《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于六大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11月18日,《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目前长江三角洲已经是中国最有活力,创新数值最高的城市群了,包含的三个省会:南京,杭州,合肥。还有中国最高经济代表--上海市,光上海市周边,就已经有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苏州多个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在其中连成一片,光这个区域就占据了我国1.5亿人口,才占全国2.1%的面积,却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足以见得实力。
现在长三角的朋友圈又扩容了。2018年参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城市扩大到34个。扩容之后的长三角是什么样子的?最新的规划还没有公布,不过整理了34个城市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做个素描。截止2018年5月28日,总部位于长三角34个城市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2017财年总营收超过10万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其实还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这只包括了上海、深圳、香港、纳斯达克和纽交所5个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没有包括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和新加坡等交易所,在这些地方也有不少长三角的公司上市。即便是沪深两个交易所也可能有遗漏,由于存在借壳上市的情况,很多注册地不在长三角的公司,其经营总部其实也在34个城市之内。
长三角在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体量庞大,还因为产业链完备。长三角的上市公司,广泛的分布在消费、工业、材料、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能源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扩容之后的长三角,体量更大,根据公开的数据计算:最新的GDP总量已经达到约19万亿人民币,超过英国的经济体量。经济体量更多代表过去,未来取决于发展,机遇在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令人意外。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是全国的1/6,2017年经济总量约20万亿元,是全国的近1/4,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也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其他五大城市群是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
2016年5月11日,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显示,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有26个城市被纳入其中,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扬州、常州、苏州、无锡、南通、泰州、盐城、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金华、台州、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宣城。
长三角城市群:谁是中心城市
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到2018年长三角地区第三次会议签订三年行动计划,历经36年的时间内,长三角的概念和城市群空间范围一直处在持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如今,长三角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要求下,城市圈之间这种联动还将进一步升级。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的座谈会,并发布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第一阶段从1982至1988年,长三角一体化更多的是以“上海经济区”的概念出现,在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范围内,从最初的9个城市为主逐渐发展为10个城市与55个县组成的城市群雏形。而第二阶段是从1984至1988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念出现了扩容。先后将安徽、江西和福建三省纳入其中。
后随着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撤销,由五省一市搭建的“扩容版”长三角城市群因各地方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利益争议难以维系。而1992年至2008年期间,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念和空间先后经历了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且基本维持在江浙沪两省一市间,所不同的是城市群的数量从最初的16个城市发展为25个城市。彼时,这25个城市基本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地方。
2016年5月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龙头城市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毫无疑问,中心城市肯定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既是省会城市,又是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中心城市,受益最大。
所谓的一体化,既是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协作,其中也包括相邻省市的合作,具体而言有几大热门地区,苏州与上海的同城化、滁州和马鞍山与江苏南京的同城化,浙江嘉兴与上海的一体化,以及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处在核心城市周边的城市将迎来巨大机遇,例如,上海周边的苏州、嘉兴、南通,杭州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南京周边的镇江以及一些安徽城市,宁波周边的舟山等城市。
次中心受益的城市为苏州、嘉兴、镇江、马鞍山、滁州、南通。按照能级来划分,上海是能级最大的城市。所以,在上海周边的城市将是长三角一体化最受益的城市,按照这种思路盘点一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最受益的城市。第一是江苏苏州(最具临沪优势的城市,苏州的昆山、太仓、吴江区都和上海接壤)。因为长三角城市群,上海是龙头城市,除了南京、杭州等稍微矜持一些,其他城市最在乎的工作就是接轨上海。
而苏州无疑最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上海地铁11号线已经延伸到苏州下辖县级市昆山境内的花桥镇,并在花桥设置了三个站点。2018年,苏州市域S1线获批,等S1线建成后,理论上可以从苏州市区乘坐地铁到上海市区,但最受益的还是昆山,昆山市民到上海市区和苏州市区都将很方便,昆山市民去上海嘉定区更是超级便利,这条轨交线最受益的还是沪苏边界的居民。
未来,上海地铁17号线将延伸到苏州吴江区汾湖高新区,从苏州跨界到上海又多了一种选择,最近,苏州太仓正在对接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希望能够延伸到太仓。现在看来,苏州下辖的县区接轨上海最成功的就是昆山,其次是太仓,吴江区还在起步阶段,上月,吴江汾湖高新区康力大道东延伸工程开工,将对接上海青浦区东航路。目前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的边境周边环境,青浦区还是落后的大农村,可以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下。
第二是浙江嘉兴(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杭州都市圈城市、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嘉兴是浙江省最具有临沪优势的城市,“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就在设在该市,嘉兴与上海现有的交通除了汽车客运外,高铁已经成为通勤的主流交通方式,未来,嘉兴还将修建到上海松江南站的城际轨交线。嘉兴接轨上海最大的问题是嘉兴离上海比苏州
要远,最近的嘉善县到上海虹桥站高铁通勤时间不长。第三是江苏镇江(南京都市圈城市,长三角城市)。镇江面积太小,产业不强,经济实力偏弱,在苏南板块地位越来越不重要,镇江可以借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快接轨南京,宁句城际线有望近期开工,镇江单独建设地铁可能难以获批,但以南京地铁延伸线则有望获批,当然,最好的结局是完全成为南京的一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暂时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交通对接、产业对接、社会事务对接是比较现实的考虑。
第四是安徽马鞍山(南京都市圈城市、安徽省最具临南京优势的城市之一)。从马鞍山东站出发,乘坐高铁到南京南站最快只要17分钟,二等座票价15,5元,马鞍山东站到南京最早的一班车是7:02,上班族完全可以利用,到南京南站才7:19,再换乘南京地铁到公司,应该都来得及,当然南京特别偏远的地方除外,一般软件公司都集中在市区繁华的地方,IT上班族应该没有问题。南京地铁S4号线又称宁滁线,地铁S4号线途径浦口区和滁州市。
第五是安徽滁州(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滁州接轨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南京地铁S4号线又称宁滁线,地铁S4号线途径浦口区和滁州市。
第六是江苏南通(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上海“北大门”、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江苏南通是长三角潜力巨大的城市,由于长江阻隔,虽有长江大桥,与上海和苏南的融合受到一定的制约。目前,南通经济实力稳居江苏第四,高铁、地铁都在建设中。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到上海的沪通铁路将于2020年开通运营,届时,南通到上海仅需1小时,届时,南通融入上海更加便利。长三角一体化给南通带来了无穷的机遇和想象空间,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正在申报的国家级南通江海新区,这三大项目如能成功,南通在长三角和全国的城市地位将大为提升。
文章分享结束,汕头万亿投资和上海1.8万亿投资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