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常态化背后VC/PE的新角色:高瓴开创“新创投主义”
2020年国内资本市场新股发行令人瞩目。
申万宏源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仅A 股累计发行新股就达128 只,合计融资1436 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24.6%、172.1%,分别约占2019年全年的63.4%、56.7%。
IPO提速的背后,一方面有着疫情下监管层对IPO常态化的坚守与稳步推进,另一方面作为改革三驾马车,科创板、精选层、创业板进一步在为新股市场提供着更宽阔的方向。
新股发行稳步提速的背后,VC/PE机构助力实体经济的作用也进一步体现。CVSource投中数据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共122 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实现上市,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65%。其中,上交所、深交所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高达79%、76%,纳斯达克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63%。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VC/PE机构正在触发着更快的“进化”,他们不甘心于只做企业早中期或上市前的“资金供给者”,他们在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上正在发挥着更多的赋能作用;在投资视角上,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一、二级市场套利逻辑,也愿意以“陪跑者”的身份同优秀的被投企业共同成长。
市场可以看到,一场“新创投主义”的大幕,正在伴随IPO的改革浪潮缓缓升起。
IPO提速后的新股与新经济
新股发行正在稳步提速。
申万宏源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A 股累计发行新股128 只,合计融资1436 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24.6%、172.1%,分别约占2019年全年的63.4%、56.7%。同时,在IPO常态化下,更多企业的上市审核进度得到了有效推动,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的IPO过会率高达96.82%。
业内普遍认为,新股发行提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注册制影响,公司的质地更多地放权给市场去判断;二是申请上市的企业品质提升,供给侧改革孕育了更多有质量的好企业。
“目前IPO审核正在弱化对非规则以内持续盈利能力的考察,相反更多集中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这一更加市场化的举措,助推了IPO市场活跃度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民币市场IPO项目数量未来有望进一步攀升,这是因为资本市场改革板块的窗口正在进一步扩容。一方面,新三板精选层的小IPO发行和打新在今年7月刚刚启动,这将促使符合条件的创新层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另一方面,实施注册制改革后的创业板也启动了发行人的申报和受理,可以预期这也将成为IPO市场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推出的科创板,成为年内贡献IPO项目数量的关键板块,上述128家A股首发公司中有超过50家企业的上市板块位于科创板,在科创板及注册制改革方向的加持下,新股市场也和新经济企业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关联。
数据显示,在上半年首发的128个项目中,绝大多数从属于新兴产业,其中隶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行人达20家,隶属专业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行人数量也分别高达16家、14家和13家。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要素市场,通过推进注册制等市场化的改革、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也让资本市场助力经济结构转型的意志进一步落地化为现实。
“新经济企业有着创新驱动的特征,本身是极其消耗资金的,同时资产体量比较轻,缺少可提供的抵质押物,因此最适合通过股权的方式进行融资。”上述投行人士坦言。“通过上市融资补血,这些新经济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融资和成长机会,乃至更加灵活的资本运作空间,这对这些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渐变的投资策略
IPO提速的背后,VC/PE机构正在悄然发挥新的作用。
CVSource投中数据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数据报告》中,2020上半年,共122 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实现上市,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65%。从细分交易所来看,上交所、深交所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高达79%、76%,纳斯达克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63%。
进一步看,上半年IPO榜单中,高瓴资本参投8家IPO战绩夺魁,达晨与深创投各7家位列前三。事实上,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各行各业面临生存挑战,从行业投资的角度来看,各行业VC/PE投资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从融资规模来看,由于疫情医疗健康、在线教育迎来新机遇,融资总规模不降反升,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成为了VC/PE机构参投项目的聚集地。
例如高瓴投资的沛嘉医疗、天境生物、良品铺子、公牛电器等公司聚焦在生物医药和消费升级两大方向;达晨投资的万德斯、道通科技,深创投投资的有方科技、泽璟制药则纷纷于科创板上市,具有十足的“科创味道”。
VC/PE机构“靓丽”的IPO成绩,既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具有较好的韧性,也证明VC/PE机构已经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管道,是创新资本形成的关键力量。据公开数据显示,从GDP占比来看,2016年以来中国GDP增速逐步放缓,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占GDP比重却在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5.57%增长到2019年的10.17%,在促进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VC/PE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
“这说明新股市场、VC/PE机构、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正在越来越密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市场其实扮演的是一个平台提供者的角色,更多战略新兴企业的上市,对于市场优化市值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将优化行业竞争格局,促使资本、产业和技术的整合,与经济结构转型要求有着内在联系。”
与以往一些VC/PE机构借IPO加速的东风而大力展业的“闪击战”不同,如今的IPO改革趋势下,不少VC/PE机构正在呈现出更大的投资耐心、拉长投资周期。
据投中数据显示, 2010年以来不足百万美元级别的小额案例比例连续五年增长,而以2015年为分水岭,小额案例的比例急剧紧缩,2020上半年已不足7%,而千万美元级、亿美元级大额案例比例连续增长,2020上半年增加至50%。由此可见,中国VC/PE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机构日渐减少非理性风险投资及小额投资,在项目的遴选上回归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本源,更致力于优投精投,优质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注册制改革可能带来的估值分化有一定原因。据投中网数据显示,以去年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为例,其中部分公司带来的投资总回报高达近20倍,而也有5个项目的回报在1倍以下。
“因为一二级市场的估值是不一样的,而IPO提速则给了一些PE投资的机会,甚至有一些机构通过大规模、短周期的押注IPO项目,来获取短期收益。”北京一家PE机构投资经理说,“但是在推动注册制的趋势下,这种模式可能将难以奏效了,相反跟随一些项目进行长期投资,反而能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注册制改革决定了上市审核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其趋势必然是上市公司数量会越来越多,但估值分化也会进一步显化,最终市场会意识到,上市只能成为估值增益的一种辅助工具,而不能成为VC/PE投资良性退出的决定性因素。”上述投资经理表示。
新创投主义已来
在资本寒冬、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头部VC/PE机构也在凭借其品牌优势、行业经验、优秀业绩获得更多青睐,与此前核准制下一些机构利用两级市场之间的估值差进行套利不同,VC/PE机构中一种“新创投主义”正在逐渐形成。
首先,新创投主义更加注重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日渐采取优投精投、聚焦价值投资的投资策略。
比如在深创投登陆科创板的项目中,多个项目是投资近5年的,更有几个项目坚守近10年以上,对于一些好的企业,深创投都是很早撒下种子。以首批在科创板上市的西部超导为例,其是国内头部的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企业,公开资料显示,自2007年起,深创投陪跑西部超导将近12年,与西部超导走出了一条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新创投主义具有更强的专业性,VC/PE机构会在自己更加熟悉并看好的行业赛道中不断深挖。
高瓴在生物医药这条赛道上展开的深挖式投资,便诠释了这种专注度,例如其对肿瘤药企百济神州的投资。公开信息显示,高瓴参与和支持了百济神州公司从成立以来的每一轮融资,从2014年的种子期,到2015年的起步期,从2016年纳斯达克上市,到上市后的定向增发,再到香港上市……高瓴是百济神州在中国唯一的全程投资人。
再次,新创投主义拥有更强大的产业视野和投后管理能力,通过对被投企业进行量身定制的价值创造,实现价值成长。
深创投致力于打造的创投生态良性发展平台,便连接起创投领域各个战略参与方,将自身打造成为创投行业的信息中心、资源中心、创业企业的聚集和服务中心。从公开信息来看,近几年深创投已经建设了一批全国性专业化创投基金,未来还将布局信息科技、高端装备、消费升级等专业化基金。
高瓴则很早就成立了专业的生物医疗行业投资团队,对医疗行业中的细分领域进行持续研究,重点关注生物技术、创新药研发、海外创新药和医疗服务的引进,挖掘处于快速成长中的优秀生物医疗企业,同时高瓴还在上海、北京两地先后开设阿特蒙医院和高博研究型医院,深度参与临床药物研究。
可以看到,今天的拟IPO投资不是简单对照上市门槛、上市要求的一种押注,而是需要VC/PE机构自上而下的判断产业价值与前景,并结合自身对产业的长远理解,不断对被投企业进行赋能的一种选择。VC/PE机构要面对的考验,是如何成为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的陪跑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