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召开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召开 更新时间:2010-1-29 14:50:05 此信息共有4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导读: 新股发行体制研讨会今召开 将为下一步改革探路 投资者代表 新股不败不正常 廖理谈新股定价各方角色:配售主导权给保荐机构 张育军:推动新股发行改革 促进股市健康发展 朱从玖:部分询价机构以盈利为目的致报价偏高 朱从玖:新股超募有其必然性 屠光绍:4点措施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朱从玖:新股市场化定价程度提高 屠光绍:资本市场改革对调结构作用不可替代 朱从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 宋丽萍:承销商要承担责任 建议可选定价发行 黄湘平:中证协警示09年44家不规范询价对象 耿亮:积极推进上交所国际板建设 新股发行体制研讨会今召开 将为下一步改革探路 一参会专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称,市场化的方向应该坚持,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今日,一场关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研讨会将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根据议程,会议将会有三个专题讨论,主题分别是询价与定价、理性看待新股发行、思考与展望。参会人员除了四家重量级券商、一家保险公司、两家基金公司等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外,还有三名学者以及一名中小投资者代表。 而监管层方面会有数名重要人物出席会议。证监会相关领导、证券业协会相关领导、沪深交易所的领导和上海证监局相关领导都会出席这次会议。上述参会人士介绍。更让人关注的是,分管金融的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也将到会。 业内专家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要真正的实现市场化,就必须要把发行规模放开。如果只讨论询价市场化,一定会出现发行价越发越高的情况。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不放开政府的审批制而一味强调询价机制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的。建议把审批制变为注册制,最终由交易所来决定公司的上市,然后再进行询价。股票供应量市场化了,价格才能真正市场化。 去年5月22日,中国证监会就《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虽然此份意见并未有太多显性改革,但从次月恢复的IPO工作来看,更为宽松的询价制度让一级市场发行价格打破了20倍市盈率的长期禁锢。 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将重点讨论去年6月份新股发行体制调整以来IPO工作的成绩与不足。据一位参会人士介绍,而此次会议或将会成为新股发行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开始。 而本月中旬召开的2010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明确表示,继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 今日将在会上参加理性看待新股发行这一专题讨论的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昨日晚间对记者表示,市场化的方向还是应该坚持,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此外,据记者了解到的相关信息,证监会高层将在此次会议中全面听取各方代表对于新股发行体制的意见。
投资者代表 新股不败不正常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今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现场直播本次会议。投资者代表毛智伟发表观点称新股赚钱和亏钱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新股不败,所以现在应该把这个观点去掉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好,我的题目是网下机构定价与散户认购,新股发行从一开始到现在,开始是早期的流动,行政摊派,大家可能都不记得了,后来到认购,有一个流通股的配售,还有目前的机构询价,网上、网下认购的方案,我的感觉是现在这个方案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个还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效率高,而且很方便,还有一个就是机构报价时它的主要考虑点还是要考虑一个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水平,机构要考虑三个月以后的市场环境,所以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如果给散户报价,出什么事情就不知道了,1994年的时候上交所曾搞过一个散户报价的试点,那时候是6月份,上证指数从1500点跌到400点左右了,马上要300点了,原来是1块到100块的区间报价,反正我看到的所有散户就是100块报进去了,就是搭便车,反正你不会100块出来,你出来多少我就是多少。后来据我了解,做了点技术处理,出了一个3.33元,这一下把他们吓了一跳,以后再也不敢做散户报价的事情了。散户报价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两个:一是新股肯定能赚,既然能赚,什么价格我也会买,所以这个价格会越来越高;还有就是如果让散户报价,上限就是申报价,如果不是上限,很荒唐的价格都会出现。 这一次的新股发行现在已经实施了半年,最近市场上对新股发行好像意见多起来了,我觉得并不是发行制度有什么问题,而是市场不大好,这个新股的盈利就少了,盈利一少意见就多了,好多人还是抱着新股要大赚,最好能翻个两三倍的思想。而且价格高低都会有人收,原来是10倍、20倍市盈率发的,一开始说钱涨了两三倍,比上市公司都好,价格高了之后有的股票就破发了,有人就说这个发行价高了。我觉得这个很正常,新股发行不是自来水涨价,一涨价你这个生活必需品,你的钱就到别人口袋里了,你受不了了。这个东西你愿意买就买,没有人强迫你买新股,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考虑 从监管层来讲要做两点:一是上市公司必须讲真话,这个上市公司不能造假,人家因为你造假买了亏了找你,你是没办法的。还有一个是上市公司拿了钱必须干真事,你干本行可以,干正事可以,不要去炒股票或者去搞泡沫的东西。其实我觉得市场的监管,这两点做好了,新股就可以把市场发展的基础打好了,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的,就像房地产搞了半天,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其实就两点,抓住就可以了。人是要住房子的,房子是给人住的,抓住这两点房地产就搞好了。 在市场化的选择下,新股的高低跟市场有关系,市场处于上行时新股肯定会走高的,如果市场处于下降的过程新股肯定会逐步走低的,这就是发行价格市场有一个动态的适应过程。我认为新股赚钱是很正常的,新股亏钱也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新股不败,所以现在我认为应该把这个新股不败的观点去掉了。 从2009年7月份的新股发行到现在只经历了一个价格上升的过程,还没有经历下降的过程,我认为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肯定能够看到这样一个过程,关键就是要坚持下去,不要管人家做什么,你认为正确的就要做下去,然后一个周期做下来了,大家的思想也就统一了,就知道这个新股不败,不像每次市场有一点议论就停下来,停下来又是重新开始,前面的作废了,市场上又多了一个新股,坚决不能败,败就要停止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坚持下去,就是一个动态的适应过程要坚持下去。 我认为一个证券市场运转得好与不好,不是你指数的高低,或者不是以股民是否挣钱来衡量,而是看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比如说纳斯达克市场,破产的公司比现在挂牌的公司多了好几倍,但是纳斯达克市场是一个很成功的市场,它培育了整个互联网产业,我们今天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这个社会也为互联网所改变,如果今天没有互联网,我想大家肯定觉得不方便,这就是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之处,这也是我们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 我们中国证券市场也为国家做了三次贡献。第一次是市场成立,成立证券交易所是一个政治决定,后来就是1998年的时候国企改革,其实现在国企发展中证券市场的贡献是很大的。 还有2004年、2005年,本来金融机构都说到了破产的边缘,经过证券市场的发展,现在这么大的金融危机我们都轻松地顶过去了,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为中国国家作出的贡献。 有了这么好的基础,我们还是能够更进一步发展更好,谢谢大家!
廖理谈新股定价各方角色:配售主导权给保荐机构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今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现场直播本次会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廖理表示现在新股发行的价格基本上是由保荐机构和发行人,以及询价机构来共同决定,保荐机构加在中间,既要为发行人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同时又要让长期跟你打交道的投资者挣到钱,他强调要把配售主导权交给保荐机构。 以下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廖理发言实录: 廖理: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会议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汇报和交流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认识,会议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是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各方的角色定位。我们都知道,从去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基本上市场上IPO的定价是由机构投资者、保荐机构共同决定,我们还得加上监管部门。实际上,我们看主席助理说没有放弃窗口指导,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基本上监管部门对于新股发行的价格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干预,我们认为这是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大概有200多家询价机构,他们通过询价报价和申购报价来和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共同决定新股发行的价格。这些询价机构都是券商、基金、财务公司、信托,包括QFII这样一些机构,这是从他们的法律形式来说的,其实从他们各自在定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看还有另外一个分类,所以我们今天就尝试做一个分类,以及分析在新股定价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首先我们讲讲基石投资者comerstone investors,在香港,主要是国企在香港上市的对情况不太了解,对国企的管理、盈利模式和公司治理是不是放心,大家有一定的顾虑,这时香港引入了基石投资者这样一个概念,在之前进行广泛的沟通,向他们披露公司比较详细的信息,探讨公司的价值。这样一些基石投资者的组成,都是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大型的企业集团,香港的富豪以及所属的企业。经过这样一个沟通,这些机构投资者承担了基石投资者的责任,那么这样一些责任是需要在发行之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那就是要签订协议的,那么他们承担的价格也就是今后的发行价格。基石投资者的引进实际上是对于公司的基本面盈利模式、发展前景的一个肯定,这样一个基石投资者的引进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但是他们也需要签订协议,要承诺购买,而且要有锁定期,这个锁定期一般是6~12个月,而且你作为基石投资者你不能再重复进行申购。特别关键的是,这些投资者作为基石投资者要在招股书中间进行披露,包括他们签订的协议以及相关的条款。所以基石投资者的引进实际上是一个对于不确定市场的IPO来说,是一个稳定剂。 我们来看看在过去的几年香港市场上曾经出现的基石投资者的情况,从2005年的神化上市,我们看包括这几个富豪,占到发行规模的17%,也就是说在IPO的时候,已经有17%的投资者进行了买单,这些投资者也要跟保荐机构和投资者进行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有一个博弈的过程。所以它有一点点像一级市场中间的零级市场,已经有20%的人买单了,使得它的IPO前景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很多。 2006年工商银行上市的时候还是这些富豪,后来包括陈鼎华的南丰纺织、吴光正的九龙仓、中国仁寿、GIC都进来作为了基石投资者,而且这次占的比例比较大,占到了29%,从这以后不光是国企在香港上市,发行H股,引进一些做法,其它大型的IPO也采取了基石投资者的做法。我们看碧桂园、复星国际,阿里巴巴都采取了基石投资者的做法,08年的旺旺、中国南车,09年的金隅集团和国药,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基石投资者的信息,我们能够看到基石投资者在IPO发行份额中占到的比例,一般是20%左右,所以起到了一个很大的稳定作用。 除了基石投资者以外,我们觉得还有一类投资者,就是战略投资者,跟我们2006、2007年引进的投资者不一样,我们这儿指的是在同一行业中的全球著名企业,包括著名的上下游企业,让他们在IPO认购一些股份,实际上是对于这样一个新上市企业业务模式的肯定,同时也能够提高投资者的信心,这样一些著名的上下游企业全球不直接竞争的同行的进入,使得大家对于它将来的这种钱财的业务合作也会有一定的预期,同时战略投资者进来以后,一般都是长期持有,对于稳定股价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类我们说是国际投资者,就是目前的QFII和其他国际投资者,实际上QFII进来,我们知道QFII都要经过审查的,他们对于公司的基本面和公司治理都比较重视,他们的进来使得大家对于公司的治理和基本面的认识和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也有助于提升投资人对于公司的信心,提升公司在国际投资者之间的形象和知名度。 第四类我们叫著名投资者,包括巴菲特、李嘉诚这样的富豪,我们经常在市场上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旦有这样的著名投资者进来,公司的股价立刻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里隐含了一个信心,就是大家对于市场、对于这些著名投资者的信任,对于他们进行长期投资的经验和对于企业价值信任的判断,所以他们的介入对于提升公众的关注度、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提高大家对于公司价值的认知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以外,我们还有一类投资者,就是短期投资者,IPO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以投机为目的,他起的作用是流动性,在市场中也很重要,包括私募基金和融资融券的机构,包括与QFFI的对冲基金,大型的IPO都考虑给这样的投资人一定的份额,以增加企业未来的流动性,也能增加申购。 这是我们说机构对于新股定价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在进行挑选的时候要注意的,不光是谁的价高和钱高就配售得多,实际上每个机构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里要谈到了保荐机构,现在新股发行的价格基本上我们看是由保荐机构和发行人,以及询价机构来共同决定,保荐机构加在中间,既要为发行人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同时又要让长期跟你打交道的投资者挣到钱,既不能在发行的首日破发,也不能首日回报特别高。所以从国际市场经验来看,这里比较好的一个平衡是既能够为发行人做一个好的发行价,同时又能够使这些机构投资者得到一个比较温和的回报,实际上这里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我们看一个保荐机构今天发的一个破发了,明天一个又是200%,大家都会说你这个保荐机构一定谱都没有,长期会失去信心,所以从国际经验来看,长期会有一个温和的回报,这里就要求保荐机构对刚才说的几类投资人进行一个甄别,同时搭建一个最佳的组合,这里特别重要的就是我们强调要把配售权,配售的主导权交给保荐机构。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从2005年的股份分置改革到目前IPO的市场改革,制度化的建设都基本完成了,这是考验我们保荐机构智慧了,以后定价怎么样是我们保荐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了,既能够长期为发行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价格,又能够为你的投资人提供一个长期的回报,这才是保荐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发行人当然也很重要,除了要做好路演工作,向分析师、保荐机构、询价机构充分披露信息,解说自己的商业模式,配合他们做好询价工作。我的建议有两点。第一,可以考虑引进基石投资者,在引进的时候会跟发行人有一个讨价还价和博弈的过程,这个博弈的过程也是对市场未来股价波动性的一个稳定剂和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同时我们说未来的中国IPO一级市场定价肯定会是一个机构长期有主导作用,但是只有20%甚至更少,所以我们建议增大比例。 时间有限,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此信息共有4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