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不到位 非粮乙醇产业前景存疑
政府补贴不到位 非粮乙醇产业前景存疑 MBAChina 过去的几周,是新能源振兴规划草案制定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物酶制剂生产商诺维信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来往最为频繁的时期。
作为非粮乙醇生产过程中提高转化效率的酶制剂生产商,诺维信对中国的“非粮乙醇”政策非常关注。
“我们不断地把我们的技术成果给各部委相关人员看,希望能在纤维素乙醇项目开发的政策扶持上提供参考。”诺维信的沟通经理朱晓青告诉笔者。然而,对于争取的结果,朱晓青有点底气不足:“现在整个非粮燃料乙醇行业经济效益还未显现,政府对于产业发展保留着观望的态度。”
在遭遇“陈化粮用尽”难题,正准备加快向非粮转换的燃料乙醇行业,目前正遭遇行业前景不明的尴尬处境。
商业化前景存疑
“2008年以来,石油价格走势急剧下降使得生物质能产业正在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广西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志民告诉笔者,只有在石油价格保持在80~90美元/桶的区间时,作为替代能源的生物燃料才会有优势,而面对原料成本的提高和政府财政补贴缺失双重压迫的产业难题,不少广西本土从事非粮燃料乙醇企业已经选择了停产。
作为国内首个以非粮作物(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区域,自2008年4月1日起,广西已经开始向境内14个市销售车用乙醇汽油。
“我们科学院已经相继接到100多个生物质能项目申请。”黄志民告诉笔者,从2006年起,国家停止新批玉米燃料乙醇企业,并大力鼓励发展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开发燃料乙醇,除了中粮在广西北海投产的20万吨/年的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3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投入到这一领域。
黄志民说,民营企业目前依然是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主体,但配套政策的不到位已经让企业陷入资金和研发的双重困境。
“民营企业的创新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拿出成果来,谁都看不起,政府部门不理,科研部门瞧不起。”5月23日,在新华社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为民营企业鸣不平。他表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上都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除了土地征用政策、融资问题、民间科技创新的承认与扶持问题落实不到位外,社会的认可程度低也是现实的困境。
据笔者了解,目前的现实是,国家每年向四家陈化粮燃料乙醇定点企业——黑龙江华润酒精、吉林燃料乙醇、安徽丰原生化以及河南天冠公司发放补贴。5月13日,安徽丰原生化发布公告称,2009年安徽省定点企业生物燃料乙醇弹性补贴标准调整为2246元/吨。#p#分页标题#e#
然而,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非粮乙醇”制造企业却难以拿到同等的补助。“由于在纤维素乙醇的关键技术上一直未能突破,导致企业生产过程的高能耗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原料种植土地不足、原料供应不够的情况也严重制约了非粮燃料乙醇产业化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资源中心副主任任东明对笔者强调。
政府称“合理投入”
朱晓青的担忧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证实。
“在可再生能源司起草的新能源规划草案中没有针对液体燃料的相关扶持政策。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只会对整个产业作出方向性的指导。”任东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在5月22日召开的“第十二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表示,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应该合理投入,开展研究。
“目前纤维素乙醇等非粮燃料乙醇仍以实验室阶段为主,尚未具备商业化的条件,国家也还在观望企业的具体成效,因此会对这一块的投入有所保留。”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如是解读“合理投入”。
据笔者最新获悉,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增加非粮乙醇年利用量100万吨的目标将会有所延缓。“目前的状况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消化不了100万吨这么大的利用量,销往其他各省的销路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使规划不能按时实现。”黄志民解释道。
“在我们向发改委及相关部门上报的材料中,已经说明,现有技术能够在2010年实现纤维素乙醇的批量生产,并把生产成本控制在6000元/吨,让非粮乙醇能够在补贴的情况下盈利。”朱晓青说,政府如能出台针对非粮乙醇的指导性目标,将可以极大地推进健康产业链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