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焊接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 裴虹荐
放下焊枪和防护面具,焊接工人原红卫脱下手套走出作业区,用朴实的微笑欢迎记者的到来。49岁的原红卫是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公司铆焊车间焊工技术骨干。参加工作30年来,苦练基本功,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尽职尽责完成企业交予的各项任务,获得了“吉林省千名首席技师”“吉林省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2018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三届十大工匠。
谈起成长史,原红卫对记者说,虽然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很多,但作为一线工人要脚踏实地、甘于平凡,“电焊工”这个称呼他觉得最为贴切。
甘于平凡不代表安于平庸。焊接工作是件枯燥的苦差事,在车载式修井机副车架和底盘的焊接固定中,焊工需要长时间半蹲在车下焊接,劳动强度大,很容易疲劳,而且靠近汽车气路管线的卡扣在焊接时还容易发生高温烫坏的事故。原红卫使用了先在汽车大梁上焊接下卡扣,在装上副车架时再焊接上卡扣的新式焊接方法,使车间电焊工的劳动强度减轻20%,最大限度减少了在副车架下的焊接量,使汽车管线的烫损现象明显减少。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催生‘工匠精神’的源动力是什么?”记者问。
“多动手、勤思考,而且我有一股子倔脾气,别人越是说不可能办到的事,我越要去尝试。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认真做好一件事,动力就是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负责任、敢担当。”原红卫的回答简明朴实,事实也证明了他是一个做大于说的人。
2007年,原红卫由装配车间调到了铆焊车间,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设备。此时,车间正由传统手工电弧焊向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换装。
“对新设备不熟悉的员工怕担风险,还有人认为该设备不能进行全位置焊接,所以没有人想到也更不愿意尝试改变这个局面。”原红卫说,他发现在焊接后支架圆管主梁的环缝时,车间仍用传统的手工电弧焊,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而且变形严重。
倔脾气、不服输的原红卫通过多次利用废弃的圆管废料试焊,找出了该设备焊接立焊缝的方法,在实际焊接后置式捞油车后支架时,用试焊时摸索出的方法焊了一条缝,测试后被确认合格,提高生产效率达60%,减少了变形,结束了以往焊接后支架需要用两种设备焊接的方式。他还把这种焊接方法传授给了工友,为企业全面换装新设备铺平了道路,使月完成定额工时提高5倍多,一年干出5年半的工作量,大幅提升了企业整体生产能力。
入厂至今,原红卫一直工作在一线。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同事和徒弟。在铆焊车间工作两年的迟坤说:“刚参加工作时,我只能做些简单的焊缝,师父倾尽所有地传授技能,现在一些复杂的工作我也可以顺利完成。师父工作特别认真,善于剖析原因,动手实践,我佩服他的技术,更佩服他无私的为人。”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原红卫在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成为行业精英。看似普通的电焊工种,他却用精湛的技艺、专注的心境,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