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作的价值维度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给文艺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开拓了文艺的新形式、新样态。文艺创作这一人类专属的精神活动未来能否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人工智能引发深刻变革的今天,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围绕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的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启迪人们从新角度认识文艺特性

现代社会的人类是否也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来写诗、作画、编故事、写小说,实现如福楼拜所预言的,艺术与科学“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目前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开启了一扇新窗。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欧阳友权看来,人工智能的出现加快了科技与艺术“联姻”的步伐,不断把这一美妙的憧憬变成现实。在文艺创作领域,由于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个性、心灵奥秘、人文价值与风格化审美的独一无二性,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力产生了比艺术创作本身更大的好奇与期待。

谈及如何评价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的价值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鸣奋表示,要恰当评价人工智能所创作的文艺作品的水平,首先必须明确所选择的标准。例如,若采用动机性标准(如言志抒情),其水平是零;若采用效果性标准(如形式美感),其水平可能比较高。就现有情况而言,人工智能介入创作,其价值主要不是在提供某种社会生活的写照或审美意识形态,而是启迪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文艺的特性、思维的规律、科技的潜能,并促进科技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交流。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辉说,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平取决于其学习数据的大小以及数据库内已有文学艺术水平的高低。如果数据库庞大,数据库作品水平很高,那么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水平就很高,反之亦然。目前,在诗歌等文学艺术类型中,人工智能创作的水平与人类相差无几。但是,在像小说等相对复杂的文学艺术类型中,很少见到人工智能作品的身影。李辉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是人类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助推器,而非取代者。

人机共舞或更具可能性

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应用前景需要准确判断与科学把握。欧阳友权表示,“拟主体”的人工智能之于艺术创作而言,至少会有三个无以抵达的边界。一是创作动机的情感限度。尽管人工智能的前沿已经进入人的情感领域,但艺术“拟主体”的情感表达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替作家艺术家的感情抒发和情绪表达,是令人质疑的。二是艺术表达的想象力限度。人工智能艺术的想象是机器、程序想象,是冷冰冰的技术想象而不是洞悉人心、温润心灵的艺术想象,它们只有技术性模仿,而不是来自丰韵灵魂的艺术原创。它们没有艺术冲动、创作灵感,也不包含生活感悟、精神信仰、历史意识、哲学思辨一类富含人文底色的想象品格。三是作品效果的价值限度。没有人的干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不会判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不会有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也不会有对社会病灶的诊断和对人伦道义的评判,无以对接人的价值观。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只秉持工具理性,而艺术创作需要的是价值理性。因而,需要客观地认知技术权力之于艺术创作的适恰性。

李辉认为,人生体验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源泉。如果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有着离别、生死、爱恨等人生体验,那么就无法产生出人类那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他预测,如果在未来人工智能拥有了人类所有的人生体验,那么就能够呈现出人生的独特经验和艺术美感。人类借助于人工智能,一定会拥有类型更为丰富、水平更为高超的文学艺术盛宴,只不过,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考察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时,必须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中,因为文艺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人工智能也不是专门为文艺而研发的。”黄鸣奋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没有作为实体的社会阅历,也没有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艺术的特征和功能的独立思考。可以说,在文艺创作中现有的人工智能尚未能呈现独特经验和艺术审美。至于它们是否能够呈现人类意义上的人生经验和艺术审美,那要看人类是否愿意让人工智能介入自己的人生,与自己在艺术领域中同台竞争,目前比较可能的前景是人机共舞。

记者 张杰

真人动作捕捉

动捕软件

全身动作捕捉

真人动作捕捉

上一篇: 人工智能农业等于什么
下一篇: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在广州成功举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